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习惯性怀疑危害不容小视

核心提示: 习惯性怀疑产生于疑问,发展于根据需要的查证,终结于偏见,它造成了掩盖事实真相、破坏人际关系、破坏干群关系、毒化社会氛围、激发突发事件、引起群体事件六大危害

5

“开始于怀疑而又结束于怀疑”是习惯性怀疑症的典型表现

界定“习惯性怀疑”的当紧之处就是要紧紧抓住“习惯性”不放,它是解释“怀疑”的关键词。当一种“怀疑”用“习惯性”来修饰时,不仅说明这种“怀疑”的频次过于经常,更说明这种“怀疑”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思考的行为属性变成了思考本身。怀疑只是思考的一种属性,绝不应变成思考本身。当把“怀疑”变成“思考”本身时,是对“思考”的功能性歪曲。

“怀疑”只是思考的一种功能,“探究”、“明辨”、“寻定”也是思考的功能。如果“思考”只有“怀疑”功能,那么“思考”就会变成“信马由缰”的思想漫游。当“怀疑”变成一种“习惯”时就变成“习惯性”怀疑。“习惯性怀疑”是说“怀疑”行为的惯常性与习惯性,具有以怀疑为能事、只对积极的正面事物怀疑(怀疑的逆向性)、单对占主流的统治观点怀疑(怀疑的反向性)、怀疑无终点论、怀疑产生怀疑、怀疑终结于怀疑六大特征。“习惯性怀疑”除了见事则疑之外没有别的本事,而且只对正能量、正面事物怀疑,这是它的最大恶果。怀疑的反向性可能具有积极的结果,取决于主流统治观点的对错。

“怀疑无终点论”是指怀疑症的循环不已。“习惯性怀疑症”患者遇事不断怀疑,永远怀疑,没完没了。

怀疑产生于和终结于怀疑这两大特点需要专门拿出来讨论,这是因为它们具有互相矛盾的品质。说“怀疑产生怀疑”,是在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说“怀疑终结于怀疑”,是在说“靠剑生活的人死于剑下”。总之一句话:怀疑是怀疑的出发点和归宿室。开始于怀疑而又结束于怀疑,正是这种怀疑,也只有这种怀疑,才有资格在这里完成这个生死循环,才是社会病态的典型表现。

“社会病态论”的演化与推进

社会病态是指社会不稳定、不和谐、不健康的状态,由赫伯特·马尔库塞提出,他认为,作为西方传统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社会是病态社会。他给“病态社会”下的定义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关系(它的结构)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使人的存在(人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时,这个社会就是有病的。

传统的功能主义者在考察社会问题时首先使用这一概念。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病态”说。它比传统的观点更激进一些,认为某些人处于病态是因为社会本身就处于病态,其口号是“不道德的社会制造了不道德的人”。在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上,传统的观点强调改造个人,而新的“病态论”则强调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不过,两者都把教育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手段。

对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看法不同,对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也不同,大体分为个人派、革命派和福利派三种。个人派认为,社会问题的原因是个人,解决的方法也是个人;革命派认为,社会问题的原因是社会,解决的方法也是社会革命;福利派认为社会问题的原因是社会,解决的方法是通过政府福利。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袁静]
标签: 习惯性怀疑   危害   社会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