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创新人才建设,高校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创新教育机制仍有待完善。借鉴美国高校做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转变管理体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比中美创新能力(如表1),可看出我国与美国仍有很大差距。
表1 2013年中美创新能力对比
我国政府、高校急需转变管理体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首先,管理理念上,政府要下放权利,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政府提供战略规划、政策指导、资源供给和信息服务,高校根据本校特点制定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内容,教职员工建言献策,在学校决策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经费投入上,目前高校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数额有限,筹资渠道单一,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同时企业、民间组织、个人及学校积极行动,为高校的创新教育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再次,人才培养上,本科生大学阶段一直接受专业知识,对其他领域接触甚少,知识面狭窄,思维局限,难谈创新思维。人才培养要从专业化转向全面化,有利于创新和突破。
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创新性教育平台。表现为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过于功利性,只学所谓“有用的”,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且教材统一,更新缓慢,难以形成创新思维需要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急需优化课程体系: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涵盖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使学生掌握广博的知识和学科研究方法。后两年,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专业,设置专业课和选修课,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和技术。课程内容上,废弃落伍知识,将最前沿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充实到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使教学服务于社会。重视跨学科教育,广泛设置跨学科课程。
要根本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法,采用启发、研讨式的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习的主体性,培养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平台资源,使教学生动形象,富有乐趣,师生互动更便捷。科研上,我国本科生科研起步晚,且面向精英,大部分学生很少参与科研。学校缺乏对本科生科研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导师对学生指导不足,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阻碍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本科生科研机制:设立独立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科研信息的发布,提供多种科研项目和研究机会,全程指导、监督和管理本科生科研;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选拔学历、职称较高,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选题、立项、研究开展及成果申报等工作;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对科研指导老师和本科生提供经济资助;设置本科生科研学分,减少课程压力。此外,学校应创办本科生学术刊物、开展本科生科研交流会、学术沙龙等活动鼓励激发更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广泛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
优化教师考评机制,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富有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发表论文数量虽多,但鲜有自己的见解,大部分是对他人观点的陈述和总结,更谈不上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严重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优化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正确处理质和量的关系,对做出创新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其次,高校应对教师进行定期学习和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再次,实施校企对接,在实践中培养教师创新能力,走“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高校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定期的学习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最新问题,根据社会需要改进教学和科研,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技师)人才。同时,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学生导师和顾问,定期来校做知识、技能讲座和培训,交流思想,互通有无,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搭建实践平台,提高本科生动手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学生“眼高手低”,难以胜任实际工作,更难有创新成果。为此,高校要努力搭建实践平台,提高本科生动手能力。第一,坐实本科生实习环节。实习是本科生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该环节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去用人单位参加实践,而是随便盖章敷衍了事。为此,要建立校企沟通机制,学校和用人单位定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并跟进实习生情况。第二,增加实践项目比重,如实验、社会调研、社区服务、顶岗实习,给予学分和奖励。第三,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参与科研可以深入了解所学知识,锻炼动手和科研能力,对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有重要作用。第四,实行校企联办对接,“订单”培养模式。学校依据企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同时企业也是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边学习边操作,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第五,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企业可在高校建立研究机构,高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企业发展需要高质量科技人才,而学生也需要企业提供研究和实践的平台。三者结合,可为企业培养出大批有理论、懂技术,且有实操经验的创新人才。
综上,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高校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创新教育机制,为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呼应。我国的创新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研究借鉴美国的做法,立足国情,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教育机制。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宣传统战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教育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3JY053)
【注释】
①唐海波,何浩宇:“浅谈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它山之石》,2010年第4期。
③赵铸:“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④⑤⑥⑧朱幸福:《美国大学教育写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⑦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