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特征及启示

—以美国本科生创新教育为例

【摘要】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典范,研究并借鉴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启示。基于此,文章首先从政策、文化、经济三方面分析了美国创新教育的环境,并从课程、教学、科研及实践四方面总结了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的特征,最后提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美国高校   创新教育   机制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如今,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间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战地,创新教育的开展需要首先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创新教育机制。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且最早实施创新教育的国家之一,世界70%的专利出自美国① ,诺贝尔奖得主数量居世界第一,创新成就有目共睹。因此,研究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机制,对我国培养创新人才有很好的借鉴、启示作用。

美国创新教育的环境分析

美国形成了全社会立体式的创新体系,政府、企业、民间组织都大力倡导、支持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积极的政策支持。美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创新教育的实施。1985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旨在帮助美国当今儿童学会如何思考、学习和创造。1991年,布什总统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改革。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用法律保障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②。1998年“重建报告”呼吁在本科课程中打破学科界限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此外,通过职业移民、招收留学生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吸引国外技术人才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良好的文化氛围。美国文化中开放、自由、求异、冒险的特质造就了美国人民的创新精神。奇思异想、打破常规被社会认可并鼓励,宽广的知识面和相关知识的积累是创新成果生长的基础。2011年数据显示,美国计划人均读书量达50本,中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5本。美国人富于冒险的精神也使其敢于尝试,勇于突破,促进了创新的巨大发展。

广泛的经济投入。美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一直居世界前列,20世纪80、90年代,其经费占GDP比重已稳定在6%~7%之间,2010年,美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6.2%。政府、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及学校创收是高校创新资金的来源。政府通过直接拨款、科研经费的形式予以支持;民间基金会提供捐赠:197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建立“创新中心”,组织学生从事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高校与企业合作,如微软委员会长期赞助华盛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研究③;名人、富翁和校友以个人名义进行捐赠;大学通过学费、科研、资源收入和投资收益获得资金。

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特征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追求新方向的能力,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美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④。具体表现为:

综合化的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美国的创新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或某领域的“技工”,而是使学生具有宽广的人生视野、思辨与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为此,各高校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贯通的课程体系。如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模式,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由专业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程构成。专业课帮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般一个学科方向里有一定数量的同类课程可供选择。选修课范围广泛,本校及波士顿地区与哈佛有合作关系的大学课程都可选择,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兴趣,找到辅修科目。核心课程为学生奠定广博的基础,提供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为选修其他课程提供参照。本科32门课程,16门必须是专业课,8门选修课,8门核心课。课程内容包括8个领域:美学和阐释的理解、文化和信仰、实证和数学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科学、宇宙物理科学、世界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每个领域有若干具体标准。学生选课灵活多样。学理工的学生可以选择文学、舞蹈或音乐作为另一个专业方向,无需繁琐的审批步骤。通常在第二年确定专业,还可辅修。⑤美国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普通性和专业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基础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结合,具有国际性和跨学科性,为学生构建了完整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

开放的课堂教学。美国大学老师不会照本宣科,学生考试不会背概念。上课采用交流方式,教师和学生互动密切,除讲授外,独立学习、实验、案例(项目)研究、小型研讨班、实践锻炼等都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如普林斯顿大学应用与计算数学系,该系每周有一次学生讨论班,大家交流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增进学习和了解,拓宽知识面。系里每周有报告会,经常请各领域最优秀的教授前来讲座,使学生了解专业领域的最前沿⑥。现代教育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美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提供了大量信息资料和生动的模拟演示,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有趣、生动。很多大学设有网络课程,如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商学院,学生可在网络上重新学习知识,随时申请特定考试,使学习更加方便灵活,更具人性化。

积极的科研训练。美国大学注重科研,建立了本科生参与科研机制。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成为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开端,其后各大学纷纷开始建立自身特色的本科生科研计划,设立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保障科研顺利进行。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1997年成立本科生研究办公室,建立网站,提供各种研究机会和项目申请信息,负责项目的申报、审核及验收工作,组织关于研究方法方面的讲座和讨论会,帮助学生了解如何研究及撰写项目申请书、拟订预算等。科研项目种类多样,如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赫斯学者计划”、“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新生研究指导计划”等,形式有探究性课程、顶点体验课程、实验室研究、学期与学年论文、实习、社区服务等。项目资助来源广泛,学校、院系及校外组织均会提供研究项目。本科生既可作为研究助理参与教师、研究生的课题,也可自己提出项目方案,申请资金。此外,美国大学对参与科研的师生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伯克利大学规定,在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中,教师指导一名本科生,学校给予500元项目经费;学生在暑期工作,可获得1000~2000美元的经济资助⑦。许多大学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庆祝会、研讨会、本科生科研日,为本科生科研提供交流平台。伯克利分校每年投入15000美元经费资助7种杂志发表本科生科研成果。本科生参与科研,尽早接触研究和开发,养成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科学态度、精神和意志,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多样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将创新思维和能力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必要环节。美国院校非常重视实践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结合自身特点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一是实习—见习模式。每所高校都有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新生夏季实习计划,旨在帮助新生获取实习机会并顺利完成实习,提供多种实习岗位,并配有指导教师。二是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提供课题和资金,大学提供研究场所和人员,既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又使大学获得科研经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硅谷的骄人业绩离不开斯坦福大学这个孵化器,硅谷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斯坦福大学的发展,二者成为不可分割的连体婴儿⑧。三是合作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辛辛那提大学让学生稳定在一个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早确定就业方向。每年都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被实习单位直接聘用。安提亚克学院让学生按照学习—实践—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业,要求每个毕业生具有在多部门、多领域工作的实际经验,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四是社区服务模式。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和基层服务公众。学校提供许多机会,学生到社区和非政府组织服务还有学分。普渡大学1995年推出了社区服务工程项目,学生组成不同的工程设计团队,为当地社区非盈利性组织解决工程技术难题,学生可获得一定学分。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美国   启示   特征   机制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