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理论透析(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对认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坚持群众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认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启示。长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被我们视为洪水猛兽,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水火不相容。这一方面与我们误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必然”的思想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社会主义在吸收、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因素尚处于幼年时期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只有资产阶级彻底消失了,无产阶级才能取得胜利。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异常尖锐,消灭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想法是现实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缓和,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和平共处创造了条件,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年代料想不到的。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继而列宁推行了新经济政策,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可以同时存在,相互促进的。毛泽东将资产阶级划分为民族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如抗日战争,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开发大后方产业,支持前线作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成为我们保护和优待的对象,我们的敌人应该是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我们姑且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不灭亡,无产阶级的胜利就会成为空想。因此,我们要消灭的是压榨人民、奴役人民的资产阶级,而不是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民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由于固有的局限性,在被社会主义吸收、利用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并日趋金钱化、道德滑坡现象加重等等。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对资本主义糟粕的免疫力还较弱。社会主义讲集体精神,讲奉献自己、帮助他人,这些正能量与资本主义的消极因素格格不入,资本主义的糟粕终将会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壮大而消失。因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应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对坚持群众路线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贯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始终的哲学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坚持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是坚持群众路线要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毛泽东有言:“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发动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取得胜利。毛泽东关心农民尤其是贫下中农的生活问题,制定了满足农民利益的土地没收政策和土地所有权政策。对于曾高高在上的富农,也给其以经济的出路;对于曾盘剥农民的地主,也给其以生活的出路。这有力地打击了地主、富农的嚣张气焰,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人民群众永远是经济建设的决定力量。为此,我们要有甘当人民群众利益实现工具的意识,要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在群众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觉悟。其二是坚持群众路线应该成为我们带领人民搞经济建设的工作领导方法。要坚持正确的领导,就必须坚决抵制各种违背群众路线原则的言行。1931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照搬苏联经验的错误思想对我党的根据地建设带来了严重地负面影响,我们今天搞经济建设,更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领导方法,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启示。我们从中还可以得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启示:第一是要结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带领人民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我们的革命就取得胜利;背离这条道路,我们的革命就会遭遇挫折。毛泽东告诫我们要从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我们今天所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基本思路、内在逻辑等方面,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具有延续性和一致性,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动摇。第二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核心问题是加快发展生产力,力量之源是各阶级的联盟。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与新民主主义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一个过渡性的历史阶段,都需要加快发展生产力以实现更高层次的跃迁。毛泽东有关重视农业生产、自力更生、争取外援等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有指导价值。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联合专政。在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调动各阶级的积极性,共同投身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

综上所述,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之一,其思想及其实践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系统梳理这一理论,不仅对深入挖掘毛泽东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分别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讲师)

责编 / 张祺用(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