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不断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宣言》向全世界宣告,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就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强调“在所有这些活动中,基本问题是所有制问题”,“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进程中,共产党人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些思想是《宣言》主题,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政治的全部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学习《宣言》,最重要的是搞清这些基本理论。
第一,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宣言》指出,“一切所有制关系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无产阶级革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革命成功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因此,把所有制问题作为革命的基本问题,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把握以下基本原理:一是推动所有制变更的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要明确解决所有制问题的实质是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三是解决所有制问题的目的,是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三个方面构成《宣言》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第二,所有制问题的核心是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宣言》同时强调,“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可见,对两种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宣言》表达了非常鲜明清晰的态度。马克思认为,对劳务者靠劳动挣得的私有财产,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应当肯定和保护;对非劳动所得、靠剥夺占有多数人财产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必然在生产社会化进程中被消灭。过去,我们非常偏面地理解私有制问题,不顾客观条件,不分问题属性,教条地反私有,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本质。《宣言》明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时代问题最深刻精辟的表达。这一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是劳动者由劳动所得的私有财产,是其自由发展的经济基础。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才有自由的个性和自由的发展选择。以劳动者的私有制为基础,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是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基点。
二是劳动者在自主财产基础上的自由联合,构成公共的、整体的所有制关系。有了劳动者的私有制,才可能有每个劳动者的自由发展,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社会经济联合体。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的一个重要思想,离此,则会陷入空洞的抽象。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所有制问题的一系列深化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具体化地丰富了这一思想。
三是在“自由人联合体”基础上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十分强调“联合”,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认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因此,《宣言》最后一句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在当时条件下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描述。通过自由人的自主联合,形成全社会、全世界的包容发展,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前进。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对《宣言》基本思想的正本清源和创新发展。我们党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越走越广阔,关键在于敢于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破除背离马克思主义根本思想的种种谬误,从中国化、具体化方向丰富发展这一思想。比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行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使《宣言》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责编/张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