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区域非可持续发展文化成因分析(2)

文化视域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坚持和谐发展。“和”是中国传统的处事原则,儒家弟子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庄子也认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由此可见其认为“和”即乐,这种传统的出世态度延续到今天可以体现为当下的“和谐”发展的要求,即和睦、协调、中和发展。一个社会整体的和谐,能够保证其各个部分正常运转,提高整体的效率,增加生产率,并减少损失,而且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和谐,能够降低摩擦,激发各个部分的激情,和谐的整体还能够更具应变能力,使得整体在面临各种外部或内部变化时,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状态,应对变化,和谐发展。整体的和谐性越高,整体便愈具有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并且永远保持发展的活力。和谐的整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保证内部组成的完整,从而使得整体的功能得到发挥。发展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表现为其拥有和谐的人生状态,这样人的价值才能够在和谐中最大化,而非和谐的人生状态则往往会消解个人人生价值。

人在不断的追求自由发展的过程应该是和谐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的实现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发展应该实现和谐统一。在和谐的发展中,保护自然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否则人类的每一次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获益实际上只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伤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满足,这无可厚非,但人类在从自然获取物质满足时必须以理性的态度来适度获取,在规范、引导人们的适度获取过程中便需要以和谐为指导原则,强调适度的、中道的原则。区域和谐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而区域的和谐发展需要以科学的制度和政策为发展导向,能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促进区域能够全面协调发展。社会由独立的个体组成,因而社会的和谐首先便是人的和谐,即人与自身达到和谐状态,这就要求看到事物发展不能过仅仅考虑自己的私人利益,其应该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去看待问题,这就要需要其构建新的价值观、自然观甚至世界观,从而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样最终才能达成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坚持动态均衡发展。班固曾在《汉书·志·食货志》中写道: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平,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意思是:百姓有了多余的谷物便不重视粮食,而君主此时应该低价收购;百姓粮食不足时便重视粮食,此时君主应该再以高价将其售出。权衡好买进卖出的时机,便会稳定物价,那些囤积居奇的富商便没有机会轻易强夺百姓的利益。班固提出的“准平”,即经济学中的均衡思想。这种思想今天仍然能够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启示,我国应该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套垂直管理的物资储备系统,这样政府才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来掌握供需物资的动态平衡。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已经在管理建设中贯彻了这种动态平衡的发展观。上个世纪50年代,陈云便提出了物资、财政与信贷各自平衡和统一平衡的构想,后来其又加入外汇收支平衡,这也就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四大平衡”。1957年,陈云在谈到财政收支与银行信贷时认为,这二者必须平衡且应该略有结余,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物资供应与社会购买力之间的平衡,这是整个社会平衡的基础和前提。陈云始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有着清醒的认识,1962年大跃进带来的全国经济发展失调时,陈云认为平衡发展需要各个部分的密切配合,一旦某个方面发展失衡,其将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并造成社会的整体发展失衡,而平衡的达成需要让社会的各个方面按照科学的比例发展,按比例则能够实现平衡发展。尽管我们强调社会发展的平衡,从较长时间来看,一个国家的健康持续发展必然要保持这样一个平衡的轨迹,但如果将历史以片段式来观察,我们会发现在片段中其往往并非平衡的,因此可以说平衡是一种相对的现象,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则是一种经常和绝对的现象。因此,强调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并非要求时时和处处平衡,否则,其必然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其清楚的掌握了平衡与不平衡的规律,从而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发展,最终达到相对的整体平衡,这也是保持经济继续发展的保证。

坚持中道发展。现代社会进入一种异化发展之中,人们以进化论粉饰各种竞争,商家通过广告等诱导人们形成一种穷奢极欲的消费观,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产能过剩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困境,这些问题都警示我们必须树立中道发展的理念。中道发展的思想源自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中庸理念,《论语·雍也》中讲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所谓中庸便是不偏不倚,由此产生的中道经济意思是既没有不足也不过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这种中道发展道路也表现为不过分追求经济GDP的增长,而更加重视大众幸福度的提高,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走中庸之路,适度的生产和消费。中道发展是一种更为理性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对人类贪欲的理性限制和科学思考,人类拥有欲望是人性的必然,也正是这种欲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但过度的贪欲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痛苦的恶果,因而正确处理贪欲与正当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而中道发展之路,主张减少贪欲,而不是压抑人的正常需求,更加注重人的幸福提升。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公式,即幸福=效用/欲望,也就是说人的幸福感取决于效用和欲望这二者的比例关系,当作为效用的分子既定时,作为欲望的分母,其越大人的幸福感便越小,反之,当欲望分母既定时,效用分子越大,人的感觉越幸福。由此可见,幸福并不能用物质与金钱来简单衡量。幸福的获得应该是建立在中道的经济理念之上,要想欲望分母不过分变大,人们应该保持适度消费而又不是不足的状态。而将中道发展放到区域发展之中,便是要求区域之中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发展能够平衡,但在发展之中也要意识到,我国地域辽阔,因而各地的发展条件不一,各个区域应该分析自身的优劣势而制定适宜的发展规划,而非趋同化发展。在发展目标的设定上,也不应该一味的要求经济落后地区能够追赶上经济发达地区,例如西部一些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条件本身就千差万别,因而盲目的趋同化发展并不科学。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校区管理与建设办公室,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

责编/张晓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成因   可持续发展   区域   分析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