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区域非可持续发展文化成因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在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也暴露出许多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困境。因此,深入探析区域经济困境及文化成因对确保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 区域经济 非可持续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长期注重GDP的增长,在经济发展领域造成了一定的不和谐问题,区域非可持续发展便是其中之一。而历史文化根源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文化强国战略视阈鸟瞰区域非持续发展问题,探讨其文化成因,对于加强区域经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非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区域人口的非可持续发展。首先是未富先老问题较为严重。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13%,按照国际老龄化社会10%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之低生育率,使得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年轻劳动力将日益减少,因而整个社会的劳动成本必将有所提高,这也削弱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且在老龄化社会中,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将受到劳动力的制约,还因为将要担负巨额的社会保障而发展缓慢,这将导致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其次是区域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难题。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近2.6亿人口离开户籍登记地超过半年以上,而其中40%属于年轻人,这是中国特有的人口大规模流动现象,并且在未来几年内,这一数字还将持续扩大。流动人口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本身却面临着生存困境,其在居住区域很难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其子女在现居住地往往面临着入学难等问题,这也造成了区域社会发展的不稳定,经济发展劳动力支持不稳定等问题。

最后是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总体来说,东部经济较为发达,中部次之,西部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我国的人口大量涌入东部地区,虽然大量劳动力的流入促进了东部区域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东部地区带来了较大的环境资源、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压力。此外,由于流动人口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农民进城打工,这也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影响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资源的非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耕地面积减少。耕地作为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资源正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而日益减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些企业常常利用城镇化政策在农村进行圈地,开发耕地从事非农业活动。在1996年的农业调查中,我国的耕地面积为19.51 亿亩,而到了2006年的农业调查中,这一数据下降到18.27亿亩,十年内,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4 亿亩,也就是说我国每年有近82.6万公顷的土地在减少。

其次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否能够利用和开发好地区水资源,这也将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虽然排在世界第六位,但由于较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率极低,属于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水利部的《21世纪中国水供应分析》中表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水资源的短缺而每年下降1.5 至 1.9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水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我国的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能源矿产资源的短缺问题。和水资源一样,虽然总体上我国的能源和矿源总量较大,但我国的人均能源矿源占有量仍处于贫乏状态,这使得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程度降低。

区域经济社会非可持续发展。一是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产业中,依然是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而且以中低端的制造业为主,而第三产业较弱。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占比为36%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占比为50%~60%,而这一数据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

二是贫富差距扩大问题。贫富差距较大将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在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近10年来的基尼系数,而每年的数据均在0.4之上,这意味着我国社会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这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稳定性。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我国早期的国家政策是农业支持农业发展,之后要着力进行城市建设,这使得我国形成了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的二元经济形态,这也造成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距拉大。

此外,我国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还受制于人口老龄化以及东西部劳动力以及社会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这造成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的不相适应,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非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因

现代化及后现代化的影响。世界的现代化历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如今的知识社会的过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进被认为是现代化的进程,而工业文明到知识文明的迈进则被定义为后现代化过程。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我国的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影响。

现代化伴随着的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泛滥,人们对于技术工具等极度利用并依赖,生活方式不断商业化等成为现代社会的特征,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这些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金融与证券市场以非理性资本扩张,其中不乏经济犯罪等问题;以消费为主的社会不断进行着重复式生产,社会产品过剩,造成资源浪费;飞速发展的科技对自然以及伦理提出挑战,人们的道德伦理观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个体呈现出追求刺激、消费成瘾、追求利益最大化等问题,这不仅造成个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还影响到个体的行为与身体健康,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过于追逐工业文明的恶果逐渐显现,人们开始反思和批评现代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但矫枉过正又带来了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些后现代化思潮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例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高涨,人们对于道德、善恶等价值判断标准愈加模糊,人们的注意力被陡增的大众传媒及其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各种社会思潮的涌进及泛滥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在2012~2013年度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中,中国社会的信任度已经跌破60分的底线,人际之间、人与企业组织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这也带来了各种社会关系的矛盾,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定胜天的文化误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的观念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互生互存,相依相生,这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改造自然,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开始相信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并定能够征服自然,人们开始推崇“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能够驾驭技术的人类无所不能,把“人定胜天”解读为“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其实这是对“人定胜天”文化的误读。在古代儒家哲学中,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意思为“人心安定”,人定胜天意思是人人能够安守本分,其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它强调人心安定,按照规律行事,人的努力将比自然因素更加能够让人类获得成功,这里并无人一定能够战胜自然之意。但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人们把人定胜天误读为对自然的征服与掠夺,这也造成了现代区域发展的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短缺,各种矿产资源短缺等问题。这种文化的误读也造成了区域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教育在经济伦理中的缺位。教育是经济建设最重要的资源,可以对人们的经济思维产生重要的影响,但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在经济伦理方面的教育有所缺失。随着社会的商业化发展,学校教育也显现出了商业化倾向,很多人都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看作一种商业交易,学生交学费买知识,而学校则是贩卖知识的商店而已。学校不再把一个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因为社会衡量一个学校的标准转化为学生的考试成就和就业率,因而教师往往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知识和技能贩卖上,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这导致许多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并不能够适应社会人际氛围,而且对于经济伦理也少有自我约束,这也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体难以管理、商业道德缺失、社会诚信度下降等问题,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成因   可持续发展   区域   分析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