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认清社会浮躁特性 培养健康社会心态

【摘要】当浮躁在一个社会中许多人身上表现出来,或者在群体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情绪特征。社会浮躁的根源是,社会变迁后社会成员在认知与行为上对其不适应的反应。社会变迁是因,社会浮躁是果。它不是人为可以消灭的。浮躁心态的对立面就是冷静、淡定、理智的社会心态。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对此心态的调控,二是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调适。

【关键词】社会浮躁 社会变迁 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浮躁是一种社会病

“浮躁”在字典里解释为:“急躁,不沉稳”。即行为上漂浮,心理上急躁。而社会浮躁的含义则更加地宽泛了:一是指一种社会心态,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指心中有许多事情想做,但又没有扎扎实实去落实。总想投机取巧,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回报。想得多,做得少。二是指一种社会行为,做事情没有持久的、稳定的、专注的精神与毅力,见异思迁,做事无恒心,总想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快的收获。三是指一种思维方式,目标短浅,急功近利,只追求近期的、能够快速获得的目标,而不顾及长远的事业。可以说,急功近利观念是社会浮躁的本质。

当社会的自然气候出现炎热和沉闷时,人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会感到烦躁、不安,社会的精神气候同样如此。当下的社会,有许多人在认真、扎实地工作、学习、生活,也有许多人变得浮躁。社会浮躁已经变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精神气候。充斥着各个领域、各种群体,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渗透在交友、恋爱、婚姻、工作、事业之中,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社会心态与许多人的社会行为。浮躁是一种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长久下来,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

浮躁本来是一种体现在个体身上的情绪,属于负面的心理特征。但是,当浮躁在一个社会中许多人身上表现出来,或者在群体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情绪特征。所以,社会浮躁从范围上来讲,是指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的一种现象。例如,在经济领域,地方政府贪大求洋,追求世界第一、全国第一;追求政绩,不顾群众利益、不顾环境生态、不计长久利益,遗留下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

从主体上来讲,是指社会中无论哪种职业、哪个年龄段、哪个阶层的人,都存在着浮躁现象。譬如,从职业需要讲科研人员应该是最有耐心的一个职业群体。科学研究的重要创新,通常需要“十年磨一剑”,但现在只能够“一年磨一刀”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过多地重视科研论文和成果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了科研创新的质量。

社会浮躁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可归纳如下:第一,没有计划性。对人生只有短期的目标,没有长期的规划,因此目标漂忽不定;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对现有目标缺少专注度。第二,没有持久性。总是想急功近利,没有扎扎实实地投入精力。不愿意做持久性的投入,总是盼望一蹴而就、一棒定音,耐心度不足。第三,没有稳定性。目标不断地转换,所以常常出现见异思迁,心浮气躁,做事常常浅尝辄止。第四,急躁性。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就,渴望和别人一样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而自己的能力又无法达到,产生诸多烦恼、不安、急躁,常常喜怒无常,乱发脾气。第五,恐惧性。对事业、个人前途焦虑不安,患得患失。第六,不平静。日常生活中整天给人很迫切的感觉,其实根本没什么事,却像热锅上的蚂蚁,安定不下来。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

精神性的东西需要时间的持久性才能够建立,如一个人的知识文化素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一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一个社会的精神信念等。但社会浮躁使这些需要时间慢慢积累的东西,无法得到积累与建立。在浮躁的社会中,凡是需要时间积累,需要个人稳定持久投入的东西遭到的破坏最大。为了达到目标,只追求短期效应,就出现了大量不择手段的行径,产生了大量的失范与越轨现象。

社会浮躁是社会急剧变迁的一种伴生现象

社会浮躁的根源是社会变迁后社会成员在认知与行为上的不适应反应。社会变迁是因,社会浮躁是果。它不是人为可以消灭的。

急剧变迁的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不安全感。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认为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进入到加速度发展时期。如果我们以交通工具来比喻社会发展的速度,那么,农业社会是牛车的节奏,工业社会是火车、汽车的速度,而信息社会是高铁、飞机的速度。社会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社会中,经济发展是缓慢的,社会结构是高度整合的,社会是高度组织化与稳定的。社会结构高度的整合与稳定,决定了人们的行动自由很少,人们的利益变动极少,人们的需求也十分有限,人们的选择性也有限。那时,没有社会浮躁的社会环境。而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制度上的巨大变革引发了社会的政治制度、教育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的变革,伴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大调整,每个人都面临着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对降至社会底层的担心,急于向中层、上层迈进的烦心,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成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老的标准被打破了,新标准又不能建立。只要这种失控的社会动力没有达到新的平衡,这段时间各种价值观都无一定,规则标准也无从说起。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人们很难区分什么是公正的,什么是不公正的,什么是合情合理的,什么是非分之想。由此,人们的欲望便失去了约束。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也自然而然地使欲望迅速增长。就在传统约束失去权威的同时,可望得到的报酬越厚,刺激就越大,欲望也变得越迫切,越不受控制。在这最需要限制激情的时刻,限制却偏偏更少了,脱缰野马般的激情更加剧了这种无规则的混乱状态。”①人们得不到满足便总是处于激动不已、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财富使人忘乎所以,激起对抗心理,从而走向邪恶。②这时,许多人会产生“镜花水月”心态。社会的变动性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新事物层出不穷、新思潮不断变化、新工具不断出现,要不落后社会发展的步伐,就要不断地做出新的选择,不断地找到新的发展机会,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重新定位。人们被社会发展的快速节奏所支配,个人在加速转动的社会机器面前,感到渺小与无助,生怕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摒弃,所以我们难免急躁。

社会竞争带来的压迫感。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会直接产生浮躁。在计划体制下,平均主义观念支配下的“大锅饭”、“铁饭碗”,人们没有压力感观。社会的发展需要竞争,竞争促使优化,优化则导致每个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步,否则就容易被淘汰,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而社会竞争的一个结果,总是有胜负之分,有的人占了优势,有的人处于劣势,有的人成为失败者。竞争最大的结果是带来了利益分配的差距,有了贫富两极分化,产生了诸多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激烈的竞争带来压力,有了压力就感到不稳定性、不安全。

竞争压力是浮躁的直接原因。竞争促使优化,优化意味着给个人更多的要求,人们不能坐以待毙,不能坐享其成,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去获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人们希望事业、职业、家庭财务的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希望尽快获得期望的结果,尽量地减少投入、减少成本、减少时间。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在速度上尽快搞定,速战速决的思维方式与社会心态在社会中形成。最好今天决定,明天行动,后天达成。浮躁已成为一种社会亚文化。

攀比带来的不公平感。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都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但这种成果的分享并不是完全公平的,竞争在某些场合也是不公平的。竞争的结果对某些群体不利。

但总体上讲在我国,发展型相对剥夺感占了主导地位。一是个人的欲望增长的速度,超过现实自己获得的速度。在与自己过去的比较中,尽管也分享了社会发展的成果,但总是感觉这种增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感到其他人的收入增长要比自己更快。三是与其他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投入更多,而收入并没有更多。这些比较都会产生不满。因攀比而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不公平的感觉油然而生。内心产生了一种似乎别人的所得是对自己的剥夺的感受,尽管实际上别人并没有从自己这里拿走什么。人们因而显得急躁、不满、焦虑,一味在挣扎、奋斗。浮躁成为社会发展的“衍生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认知出现了差错,社会归因简单化,将自己的劣势原因归为外部的社会环境,骂社会、骂制度、骂领导,为自己的失败、落后、劣势寻找合理性的答案。不是努力地改变自身的素质提高竞争力,而是宣泄。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社会   特性   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