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关“正义”的话题被一再提及。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课备受欢迎,不少学者如李泽厚先生也先后开设了关于“道德”、“正义”的公开课。
日前,美国著名道德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教授在就新书《正义之心》接受采访时,回答了记者关于正义的四个追问。
为什么人类总是热议“正义”?
解放周末:您怎么开始关注“正义”这个话题的?
海特:当我读研究生、立志研究道德的时候,我读到的文章全是关于论证和认识结构方面的内容,显得太理智了。我想找到道德发展的奥秘,那其中一定有什么是超越理性主义的。后来我从事了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和说教,只有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情”“理”关系,才能达到那种心灵解放的状态。
解放周末:为何给新书取名《正义之心》?
海特:我原打算将本书命名为《道德之心》,以传达这样的理念:人心天然地想要践行道德,这和人类拥有语言、性、音乐以及其他天然的禀赋一样。不过,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正义之心》作为标题,想要传达的理念是:人不仅天生好德,并且也好说教、批评和审判。
其实,人类对正义的执着很正常,它不是阻碍人类心灵变得客观和理性的缺陷或者错误,而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大特点。
为什么我们需要上“正义”这一课?
解放周末: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课颇受欢迎,近来也有不少学者如李泽厚先生,纷纷在国内开设了关于“道德”、“正义”的公开课。为什么正义课会受热捧?我们为什么需要上“正义”这一课?
海特:正义有着非常神奇的力量,它使得人类在没有血缘纽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组成庞大的、相互协作的群体、部落乃至民族,而人类是唯一具备此种能力的物种。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或者不同族群之间,人们对正义的理解和界定是不一样的,甚至在同一社会中都存在着差异。认识到这些,人们才能更好地相处。
解放周末:听说您也开设了正义课,您想通过这一课程传递什么?
海特:我在纽约斯特恩商学院开设的伦理道德课程,并不是给学生灌输道德观念,我写《正义之心》也不是为了宣讲“正义”。
每周讲授两堂伦理课,或者给读者写一本宣传正义的书,并不会将道德的理念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当人们在生活中、职场中面对某些要求或压力时,比如某些推销工作会要求员工向消费者隐瞒一些信息,在这样的时候,人们不会记起曾经上过的伦理课、看过的道德书,然后顿悟:“噢,这么干是错误的!”社会心理学对“情境压力”影响的研究表明,情境的影响力是压倒性的。
因此,我所希望的是,人们能通过我的书和课程,理解“正义之心”是怎么来的,进而理解一些更现实的问题。比如,成为一名商界人士意味着什么?如何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如何考虑到人类本性中的所有缺陷和古怪品性?如何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