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莫言:翻译家要做“信徒”(2)

翻译中的情感投入,应该取得与作家情感的一致性,取得与作品中人物情感的一致性,这样做的难点在于社会文化背景与语言的差别所导致的误读。作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可能会有误读,即便是中国读者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也会出现误读。作家希望传达一种意象,而读者可能品出另一种味道。误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语言的魅力。我们希望翻译家在翻译时与作家的情感保持一致,即便有误读也没有关系,有时误读也是美丽的。当然,我认同翻译家应该投入感情,而这是以准确为前提的。

我非常感谢翻译家的工作。没有翻译家,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很难实现。然而,作为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明确的。我首先是为中国读者写作,甚至有些作家认为,我就是为自己而写作,这都是可以的。为自己写作,未必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为全世界人民写作,也未必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写作的时候,应该充分地保持一种个性,保持一种原创性。我在几年前就谈到,为人民写作也好,为自己写作也好,但就是不能为翻译家写作。

我们要将读者当做上帝、当做朋友,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要将翻译家当做“对手”,当做“敌人”,就是要给他们制造难题,就是要让他们翻来覆去地斟酌、思虑。当然故意地制造一些翻译障碍没有必要,写作的时候要充分发扬自己的语言风格。当某个方言、土语可能会给翻译家制造困难,但用在这里又非常恰当,能准确地传达出作家当时的情感,有益于塑造人物性格时,还是应该用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不应该为了让翻译家更方便而放弃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样得不偿失。我们也应该相信翻译家的才华和智慧,作家的作品不论具有多么鲜明的语言风格,也都能够找到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工作确实非常难,真正的翻译还是富有创造性的,这种看法也受到一些质疑。有些看法认为,翻译家是不能创造的,翻译家的工作是技术性的。我说的创造是有限定的,把一种有风格的语言转译成自己国家的语言时,能够比较传神地、相对应地让原作的语言风格得以呈现,这就是一种创造。

我们在阅读大翻译家译成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时,并不会对翻译家产生怀疑,我们阅读时甚至会忘掉翻译家。前几年,有很多中国翻译家翻译出来的拉美文学作品,例如马尔克斯的作品,这种语言和我们惯常见到的语言风格不一样,令我们耳目一新。我们下意识地认为这就是原作者的语言风格。我们在读翻译成中文的巴尔扎克、雨果等法国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也认为原作的语言就是这样。这样一种语言,我认为也是汉语文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翻译家   信徒   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