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之三:以欺骗为手段,以游走在官商身边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圈子,即“浑水摸鱼圈”。现在在一些官员或富商身边总有一些风水大师、治病大师、保健大师或所谓的风雅大师,这些人一旦攀上了官员或富商,往往就身价倍增,或者说,这些人专找官员或富商来“忽悠”。更有甚者,一些大师号称“高层有人”,圈子里有人,标榜遇到什么难事,他们都可以搞定。这些噱头对一些心中有鬼的官员或富商来说,极具吸引力。“大师们”正是在官员或富商的力挺下,端坐在主席台上,畅通于官商两界,游走于名利场上。这些人编制的圈子往往是杂草丛生,什么“神人”都有,什么骗人的把戏都有,什么厚颜无耻的货色都有,是典型的招摇撞骗、浑水摸鱼。这里不排除有些是有一定背景而又游手好闲的主儿,但多数是江湖骗子和江湖郎中。但令人深思的是,一般人都容易识别的“骗子”,到了官员或富商那里却成为了“座上宾”。事实上,“浑水摸鱼圈”之所以能够存在,与一些人内心空虚、精神萎靡、价值观扭曲不无关系,也与一些人想扩大自己的圈子、竭力想攀龙附凤的心理有关。总之,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土壤在,“圈子病”就容易滋生。
圈子之四:以新技术为平台,以信谣、传谣和自我吹嘘为主要偏好的圈子,即“网络名人圈”。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不少因网络而成名的人做了很多正能量的事情,他们不是为了成名而成名,是因为做好了善事、好事而得名,进而受到了粉丝们的追捧,这本身无可厚非。本文所讲的“网络名人圈”,主要是指一些人利用网络等新技术、通过欺骗粉丝和公众来实现追逐名利的目的,或利用本身已经有一定名气的条件,在互联网或微信、微博上制造耸人听闻的信息或奇谈怪论,以得到放大粉丝圈、满足个人扭曲心理的目的。近期受到法律制裁的一些网络名人大多都染上这个“病毒”。现在,往往一个所谓的名人就是一个圈子,上有名人一个,下有粉丝数万甚至数百万。在这个大圈子里,粉丝往往是被动的,居于大圈子顶端的人如果是“病毒”携带者,那么就容易感染给圈里善良的粉丝们,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警惕。
当前,要高度重视这些带毒“圈子”的危害性,医治“圈子病”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处方不外乎有以下三个:
一是管好权力、防止出轨。公共权力就是要为公共服务,不得截留,更不得私用,但实际运行中,权力“跑冒漏滴”问题还是十分严重的,这也是滋生“圈子病”的源头。因此,医治“圈子病”的根本措施就是管好权力,把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同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严密的监督体系确保权力不能谋私利、不敢谋私利、不会谋私利。目前执行八项规定也好、“反四风”也好、打“老虎”、“苍蝇”也好,都是在管权力、治作风,有理由相信,治好了“权力病”、“作风病”,一些“圈子病”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依法打击、依法治理。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利器,法治是实现现代治理的核心,对那些罔顾社会良知、招摇撞骗、造谣惑众、散布谣言谎言的网络圈子、微信圈子、所谓名人圈子,要依法打击;对那些从事网络维护、技术保障、网站运营的市场主体,要依法治理。要在全社会营释放这样的警惕:即无论在现实社会中,还是在虚拟社会中,守法是一切活动的底线,法治是一切管理的准则,这个社会没有不受法律制约的所谓角落、圈子、小众,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财富多少,对所有人而言,法律是一把同样的戒尺。
三是养育道德,推崇价值。当前,在一些领域、一些人群、一些地方盛行这样或那样的“圈子”,多半背后有价值观的问题或道德失范的问题,因此医治这些“圈子病”,得从精神层面想想办法。推动社会进步,法治不是唯一办法,全社会在崇尚法治精神的同时,要积极倡导道德的力量和价值的准则。俗话说,凡事三思而后行,除了要思考法律法规的约束外,还要思考道德的底线和价值的边界。对于那些喜欢吹吹拍拍、蝇营狗苟、以谣传谣、拉伙结派的人,要从道德和价值观上给他们猛击一掌,以唤醒他们的道德良知,倒逼他们走出“圈子病”。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人民论坛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