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城镇化对于中国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3)

打破了城乡壁垒,促进了社会流动。城镇化开启了城乡交流的大门,浩浩荡荡的人口流动大军,彻底改变了城乡社会固化的藩篱。到2013年底获得城镇户籍的乡村永久移民至少2亿;非正式转移的农民工总量2.63亿,其中进城农民工2.33亿。永久移民和进城农民工两者合计至少4.3亿,即目前城镇常住人口中约六成是30多年来由农村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转移而来的。虽然非正式移民在融入城市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但与留在农村的居民相比,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无疑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少数人也成为城市中产阶层乃至上层阶层。城镇化带动的人口城乡迁移把城和乡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能够促使广大农村和农民改变观念,而且也推进城市居民观念的转变,比如农村人的勤劳吃苦精神、熟人相助的精神等。

促进了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改革开放,原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被打破,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2013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22亿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98亿人,两者合计为8.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0%,占20岁及以上人口的85%。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74亿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99亿人,两者合计5.73亿,占城镇总人口的78.5%。此外,农村的新农村医疗合作几乎覆盖了所有农村人口,几千万城乡低收入家庭也获得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过去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社会保障近于空白,目前虽然水平很低,但基本上做到了农村全覆盖,是一个重大的成就。

城市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过去30多年中,中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装备有了质的飞跃。在此期间,住房条件改善,城市交通、供水、绿化、环境卫生、电信等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扩大了城镇人口容量,提高了城镇现代化水平。到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已经达到80%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5平方米,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程度低,城市出现新二元结构。众所周知,自从中国城镇化进入加速期以来,流动人口无法有效融入城市就成为一个严重而尴尬的社会问题。半城镇化、流动人口边缘化、中国特色的贫民窟等词汇不一而足地呈现出来。2013年虽然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3.7%,但户籍城镇化水平仅为36.7%左右。农业转移人口作为城镇化的主力军,不仅收入低、劳动强度大,且就业极不稳定。作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大范围、高频率的流动使企业很难建立一支稳定的劳动队伍,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上专业化的劳动力队伍难以形成。这不仅造成人力和经济效率的损失,而且,企业员工频繁的更换不利于形成有利于企业和工人的博弈与协商机制,对良性的劳资关系的建立形成障碍。农民工的频繁流动,降低了组织化的可能性,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阶层,使他们对自身社会地位形不成长期的正面预期,对自己未来的定居地没有理想的归属感,对城市缺乏主人翁意识,不利于社会融合和社会互动。由此在城市形成当地居民与流动人口新的二元结构。这对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和健康发展构成挑战,并且会随着转移人口规模的扩大而进一步凸显出来。

乡村发展滞后,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展缓慢。高质量的城镇化必然是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过程,是一体、平等和互惠的关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农村的“空心化”加剧,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面临着耕地流失,或者即使有土地,也已经无人耕种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城镇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与城镇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文化、医疗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差距加大,农村现代化进展缓慢,部分农村日益凋敝。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