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群众的参政议政能力,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城市由于人口密集,任何人的行为都可能对他人造成影响。这就要求每个人必须考虑这种影响的后果,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要求按照一定规则和秩序行动,由此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阿伦特说生成力量的唯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是人们生活在一起,只有当人们紧密地生活在一起,行动潜力才会呈现,力量也才属于他们。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市,他们变得更加紧密,交流会更频繁,思想会更丰富,公民社会进程不可扭转,由此调整着社会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城镇化能够促进公民的自律,提高遵纪守法程度。城市的教育包含了当前社会的一系列规则,如道德规则、法制规则等,使每个人明确自身拥有的权利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经过这种教育,个人成为社会人,有助于培养市民的法律意识,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由于密集型和公共领域的存在,客观上要求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行动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样促进了市民参与政治议程的动力,推动政治程序的开放、公开和透明。因国情的差异,虽然民主的形式和实现民主的机制有所不同,但这个过程不会变。三中全会也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议程,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一起作为“五位一体”的总体改革的一部分,以此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城镇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舞台,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动力结合起来,促成政治民主深入推进。
优化国土开发的空间秩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人把环境问题归咎于城镇化,这是有失公允的。如果没有城镇化,以目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力度,环境质量会更差。与分散的工业化相比,进行集中建设,把人口由环境脆弱地区转移出来,是对环境的最好保护。环境脆弱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通过城镇化把人口转移出来,可有效减轻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压力,恢复植被,是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而且,城镇化可以把污染由面上转移到点上,有利于集中治理,降低治理成本。
中国城镇化的成就
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3年的53.7%,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由1.7亿,增加到7.3亿,增加了5.6亿。乡村人口从最高值的8.6亿,下降到2013年的6.3亿,减少了2.3亿。中国历史上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数量,正式由农村人口占多数的社会为城镇人口占多数的社会。这在5000年历史上是第一次。虽然中国城镇化存在着诸多极其严重的问题,但也不能否认过去30多年城镇化所带来的进步,这些进步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乃至政治等各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