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中国改革走的是正确道路

今年是世纪伟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伟人虽逝,但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却繁荣昌盛,不仅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面貌,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因为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得中国一方面坚持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原则和信念,另一方面又吸收了世界文明所创造的优秀成果,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基本制度奠定了基础。因此,在人们普遍赞扬其伟大功绩的同时,也自然有人从左或右的立场和视角来解读他所推行的改革开放道路,或歪曲或贬低,甚至否定。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将中国的改革引向了歧路。至于中国的改革是否为歧路,自有客观的结果摆在那里,不用赘述,这里只想从逻辑与历史是否一致的角度,谈谈中国的改革和邓小平的贡献。

人们的理论和认识,都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有些是真实的、全面的,有些则是扭曲的、片面的,这既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有关,也与其立场和视角有关。我们对中国改革的认识和理论,就必须符合和能够解释中国改革的历史和现实,否则就是扭曲的、片面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未实行改革之前,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似乎只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一是走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老路;二是走“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三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为什么会选择最后一条道路呢?这要从中国为什么会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70年代末选择改革开放说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根本性历史任务。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充分表明,工业化是后发国家“求强”、“求富”的不二选择。因此,当新中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工业化,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但是当时情况却是中国正面临着“贫困陷阱”,其表现在于,1952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高达83.5%,城乡人均储蓄只有1.5元,国家的外汇储备1.39亿美元,财政总收入183.7亿元,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尚不足100亿元。作为主要产业的农业,人均生产资料非常缺乏,全国农户土地改革时平均每户仅拥有耕畜0.6头、犁0.5部,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低于200多年前的雍正时期,不能解决温饱问题。靠市场经济,不仅不能积累,甚至会因为一部分人吃不上饭而引发社会动荡。国家有限的财力与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而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第一次台海危机又使得新中国必须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因此中国选择了能够同时实现高积累和社会稳定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这种经济体制保证了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国防安全需要,但是因其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管理僵化和微观经济低效。因此当战争阴霾散去和独立工业体系建立起来、消灭贫困成为最紧迫任务后,引入市场机制就成为必然选择,实际上,从1956年开始,党内就没有停止过这种探索。中国要改革的是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因此不可能再回到老路上去。与此同时,当时一些人提出的“全盘西化”,即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也不符合国情,只会导致中国的政治动乱;在绝大部分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时发生动乱,即意味着暴力丛生,民不聊生。坚持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道路,是中国最好的选择。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