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县域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战场(2)

县域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突破已有发展模式加速转型。如何突破,必须寻找新的动力源泉。只有从辽阔的县域入手,通过加快县域发展方式转变,以此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激发广阔的农村市场需求,培育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才能为世界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为经济转型寻找有效的突破口。

  县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实现战略转型

县域发展的思路应实现由工、农业“双兵”推进向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联动发展转变。转变县域发展方式的实质是解决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结构问题。县域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实现富民强国,农业是第一大局,新型工业化是第一推动力,城镇化是方向,信息化是保障。县域改革与发展必须转变工农业“双兵推进”的思维惯性和工作模式,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把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和措施纳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信息化的体系中来统筹谋划,依靠农业发展支撑工业化,依靠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促进信息化,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带动下,推进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与联动发展。

发展结构要实现由初级产品生产型向精深加工的特色品牌竞争型转变。转变县域发展方式,首先必须深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由传统大宗产品农业向特色型、多元化品牌农业转型;由粗放型资源消耗型初级产品生产,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加工、效益型品牌产品生产转变。要结合县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倡导特色经济,着力差异发展,扭转同质竞争消耗资源的局面,加快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化和工业的集聚化、“两型”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发展主体应由集体为主向民营为主转型。民营经济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有生力量,其产权明晰,经营方式灵活,生产效率高,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等特点对于促进县域发展来说具有独特的意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形成全方位发展民营经济的格局,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成为县域财政的支柱。

发展途径应实现由高消耗、高污染向低碳、生态转变。应着重发展低碳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构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着力改善土壤生态,确保食品安全;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促进县域工业的转型升级;强化县域规划、建设与管理,打造绿色名片,实现县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发展空间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向双重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转型。县域发展,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领域里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引进项目、资金、人才“三引”并进,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激发企业活力“三力”并发,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从传统县域经济发展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提高县域发展外向度。

  县域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

一要抓改革,激发县域发展的主体活力。要从管理体制上对县域发展“松绑”,加快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步伐,通过扁平化放权式改革使县级政府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力度,推进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民主改革;改革行政考核机制,推进政府职能由偏重GDP的数量增长向总量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明晰产权、强化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加快土地流转;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

二要抓基础,夯实县域发展的基础平台。加大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加速现代农业发展;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配置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设施,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保障;加快县域教育科技发展,为县域发展培育合格人才,提升县域发展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三要抓投入,构建县域发展的输血体制。增加对现代农业的财政投入,完善保障体制;完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进军县域,鼓励县域优势特色工业发展;创新财政支持县域发展机制,改变二元分割的单边投入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财政投入体系;整合财政资源,加大城镇化中的社会保障投入;创新县域财政投融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县域   中国改革   县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