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的市场体系面临三大障碍
吴敬琏说,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定》的草案做说明的时候讲“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所以经济改革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他认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一种目标。要做到则需要建立一定的体制、制度。三中全会《决定》讲“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就是说,一定要有这样的制度基础,它才可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因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还起着主导作用,而政府它不外是用两个系统来构建组织框架。一个系统是按条条,也就是按行业的,另外一个系统是按块块的,也就是按地区的。存在条条和块块,市场的经济联系也就被切断了。到了21世纪初,中国的很多经济活动都是在市场上运行的,但不是在一个统一的一体化的市场,而是被条条块块所切断的碎片化的市场。所以要建立统一市场,要消除条块分割。
第二,这个市场要是开放的。现在的市场不是对所有市场主体开放,是分等级的。国企、集体企业、民营经济被区别对待。所以要建立一个平等对待所有市场主体,让它们能够平等地获取市场要素的市场体系。
第三是竞争性,这是市场的灵魂。但是过去因为行政权力的干预,和各种各样有行政背景的垄断企业出现,众多细分市场缺乏竞争性。而且因为跟权力的关系不同,不同的主体力量也有所差别。
第四是有序。因为中国的市场受到各种权力的干预,所以是无序的。就是缺乏法治,经常是以红头文件来治国。有序的市场就是说市场体系要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第五是市场体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人对市场的理解往往局限在商品市场的范围内。其实中国的商品市场虽然有问题,最落后的还不是商品市场,而是要素市场。比如说资本市场,就存在各种缺陷、碎片化,不对所有主体开放,不能平等竞争。
吴敬琏表示,《决定》中直接作用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大概有100项出头,另外一些改革虽然超出范围,但是也跟建立要求的市场有关系。如果这些改革能进行顺利,中国在2020年以前就能够形成三中全会所讲的现代市场体系。虽然《决定》是非常好的决议,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通过以后就会顺利实现了。中国现在在新的起点上走上了新的改革征程,这个征程将面临很多艰难险阻,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
阻碍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意识形态。因为中国从苏联学来计划经济并长期实行,就形成了一套反映这种经济社会体制的意识形态。这套意识形态有它的延续性,很容易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妨碍进一步的改革。更大的问题是,现在有很多利益上的障碍往往是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帜来说话。总而言之,有一些人不管真是因为思想意识的原因,还是因为物质利益上的原因打着这个旗号,还有相当的影响力。
其次,改革30多年来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得到了利益,但是其中有一种利益是因为体制上的缺陷带来寻租导致的,所以有一部分人是靠权力取得的利益,也就是说存在特殊的既得利益。这种靠权力发财致富的特殊既得利益群体,肯定会变成进一步改革的障碍,因为这个权力他们是不愿意放弃的。特别是21世纪以来,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变得越来越广大,代表这种利益人们的势力也变得非常强大。
第三,一些实际的矛盾和困难。因为中国在带病的体制下运作了很多年,所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积累了一系列的矛盾。
总之,吴敬琏说,要在新的征程上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就需要攻坚克难。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第三个问题,一方面要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有很巧妙的运作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