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与启示
不同于自由主义理论家构建良好秩序正义社会,弗雷泽善于审视时代背景,在与不同理论家的对话与争论中重新思考承认政治实现方式,用承认“地位模式”取代“身份模式”有利于避免文化政治中的替代化和具体化问题。她试图融合反规范话语开放性与规范话语稳定性的优势,用“反思的正义”新的话语形式考量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困境,在全球化图景的全新视角下审视政治共同体结构固化与全球化正义问题间矛盾,以“政治代表权”的补充回应跨越民族、国家框架的非正义问题,构建以平等参与为规范的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的社会正义理论。从不同维度考察弱势、边缘群体遭受的非正义,通过反思的路径透视性别、阶级、种族等不同社会类别,将解放目标致力于颠覆权力的压迫和空间结构,为全球化图景下构筑文化包容、协调合作与共谋发展的世界新秩序和全球伦理秩序提供必要和可能的理论支撑。
我国的发展虽然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和发展阶段,但却面临相似的现代化悖论和境遇,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用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现实诉求。在区域性、跨国性与全球性政治空间中,自由、民主、人权夹杂发达国家强权政治,发展中国家如何防范西方社会正义陷阱,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在构建正义、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西方批判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紧抓再分配这一实现公平正义的核心环节,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公正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积极关注不同群体(特别是受主流文化和权力歧视和忽视的群体)观点表达、文化诉求和地位认同;认真倾听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政治诉求,把依法治国真正贯彻到社会生活之中,使全体公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弗雷泽的社会正义理论较为充分地考虑了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异质性,试图避免以各种名义垄断正义话语,不仅对我国社会建设提供良性理论和精神资源,也为世界人民反抗新自由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争取公正经济分配、文化承认和政治平等的斗争提供理论武器,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拓空间。
不容否认,弗雷泽的某些观点和设想未能摆脱乌托邦痕迹,且在发达国家主宰的世界中旧政治经济制度下能否实现其主张仍面临理论和操作困难。她的批判也未能深入资本主义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固有制度逻辑,且在当代政治哲学领域一些理论家对其理论或提出诘问和批评,或从不同角度进行争论。但是,弗雷泽立足全球化和新社会冲突的时代背景,塑造世界政治空间的“反思的正义”理论。其原创性的理论探索凸显了三个特质:“地位模式”取代“身份模式”致力于对制度化伤害的制度化矫正;构建规范一元论与多维社会存在论结合的社会正义理论;超越规范与反规范话语界限,形成兼具开放性与稳定性的新话语形式,为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正义问题提供新视角。这些特征决定了其理论的广阔性、敏锐性和独特性。它对于匡正政治伦理失范,深入研究正义问题提供重要借鉴与启示,也为建构充满关爱与和谐的正义世界描绘了一幅前进愿景。理论家之间的争论凸显了当代社会正义问题的多元与复杂,究竟何种正义理论能有力推进当代反资本主义运动始终是困扰并值得人们持续探索的未竟事业。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讲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左翼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JD710003)
【注释】
①[美]南茜·弗雷泽:《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2页。
②Honneth,"Recognition and Justice Outline of a Plural Theory of Justice", Acta Sociological, December 2004, Vol.47(4), p358.
③Nancy Fraser and Axel Honneth, 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 A Political Philosophical Exchange, New York: Verso, 2003,p 30.
④[德]阿克塞尔·霍耐特:《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⑤Nancy Fraser,"Abnormal, Justice", Critical Inquiry, Spring 2008, p402.
责编/丰家卫(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