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政党关系而言,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显著特征就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新时期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和谐,主要涉及在中国政治生活的总体框架之中,正确处理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双向作用问题。促进政党关系和谐,不是要以共产党的标准要求各民主党派整齐划一,而是贵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里的“和”是志同道合,要求各民主党派都具有统一祖国、热爱祖国的共同政治基础,坚决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一致性不能动摇;“不同”则是政党关系实现民主的前提,要求各民主党派在合作和协商的框架内开展积极有效的互动,这是确保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可以和中国共产党在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本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态度展开最为广泛和切实的合作,共商国是。这样的政党关系既有利于推动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协商、讨论和民主监督,也可以确保中国共产党避免决策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错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赢得人民的拥护、支持和爱戴,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就民族关系而言,历史上中国历来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文化心理上对大一统的认同度高,统一始终是主流。费孝通把我国民族基本国情的多样性与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称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统一战线在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中,要本着“和而不同”的原则,在平等、团结和互助的基础上,在政治上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处理好统一和自治的关系;在经济上,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内从分析各民族地区的共性和特点入手,通过功能整合、协调发展,达到利益共求和资源共享,让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受益于国家的发展,得到共同繁荣的实惠,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在文化上,要增进各民族间的理解和互信,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认同建设,从而促进中华民族整体优势和创造活力的发挥。
就宗教关系而言,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在宗教问题上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当前统一战线正确处理宗教领域“一多”关系必须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同一宗教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宗教认同感常常削弱了信教群众的国家认同感和其他形式的社会认同感,会从根本上动摇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二是逐渐抬头的迷信活动屡禁不止,使邪教组织有了滋生的土壤,成为危害社会的邪恶势力;三是我国宗教领域的经济取向明显,宗教场所市场化、宗教活动商业化、教职人员商人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干扰了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其四,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点,就是各种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相对活跃,这些敌对势力特别注意利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宗教的复杂关系,对我国实施分化战略,发生在云南昆明和新疆乌鲁木齐的暴恐事件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宗教关系上以“和而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就是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加强对话、沟通和引导。对外,要积极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充分宣传我们的宗教政策,广泛团结友好的宗教团体,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消除误解和对立。对内,党和政府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立足于各类信教群众团体的基本特点,以求同存异的原则,团结引导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大限度地削弱宗教盲目性及其所带来的消极社会后果。
就阶层关系而言,阶层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我国原有的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原先抽象的、高度同质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已经分化成了若干相对独立的群体。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产生,这种阶级阶层的分化和组合趋势也将持续加深,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成为新时期统战工作的着力点。这个着力点首先在于要看到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从原来的工人、农民及知识分子中分化出去的,和其他的社会阶层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这种天然联系也可以成为统一战线巩固工农联盟的一个抓手,其次要看到新的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区别,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从而激发新的社会阶层在国家建设中的创造力。
就海内外同胞关系而言,建立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大陆范围之外的华人爱国联盟是当前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内容。海外统战在处理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问题上,重点在于友好、合作、交流,放宽视野、广交朋友、宣传政策、争取人心,为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服务。新时期,对海外华人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为主要内容的统战工作,以增进感情、消除隔阂、扩大共识,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推进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对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中国和平统一的政策,相信中华文化的宽容和仁爱,争取更大的国际话语权,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作者为辽宁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课题重大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GXTZB06)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17页。
责编/张祺用(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