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的结构主义
从解构的结构主义设计这一周全意义上的理解使结构成为避免任何现成的、对象化的高级存在。在解构观中,固定和封闭的结构意味着单一的意义,它类似于一种既定规范和正统观念。德里达认为强调作品的内在结构,就会把意义的游离固定在一种解释里,而作品是可以提供多种意义的④。因而形式显示颠覆和瓦解唯一的终极意义而成为设计过程的一种思维方法,这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表现得尤为充分。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的一系列造型独特的建筑设计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包括巴黎的“美国中心”、瑞士巴塞尔的维斯塔公司总部、洛杉矶的迪斯尼音乐中心、巴塞罗纳的奥林匹克村、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博物馆、俄亥俄州托列多大学艺术系大楼、德国维特拉家具展览中心等。在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以及多种物质形式并将这样的视觉效果运用到图样中去的设计中,盖里使用断裂的几何图形以打破传统习俗,对他而言,断裂意味着探索一种不明确的社会秩序。在许多实例中,盖里将形式脱离于功能,所建立的不是一种整体的建筑结构,而是一种成功的想法和抽象的城市机构。在很多时候,他把建筑工作当成雕刻一样对待,这种三位结构图通过集中处理就拥有多种形式。
位于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其代表作之一,这个建筑的钛合金外表闪着银光,使它本身散发着某种不确定性。事实上它也跟之前的任何一个博物馆建筑在形式上有着根本区别。整个建筑群体并没有聚向一个中心,而是相互分散,但同时外缘又相互呼应,形成了彼此依存的关心。不仅如此,建筑群与周围的环境也构成了一种全新的互动关系,在邻水的北侧,盖里以较长的横向波动的三层展厅来呼应河水的水平流动感及较大的尺度关系。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终日处于阴影中,盖里将建筑表皮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成双曲面,折射着日光,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闷感。在南侧主入口处,由于与19世纪的旧区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体量过渡尺度的方法与之协调。更令人称叹的是,盖里为解决高架桥与其下的博物馆建筑冲突的问题,将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桥的另一端设计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对高架桥形成抱揽、涵纳之势,进而与城市融为一体。
盖里的大部分作品不涉及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的东西,这些外形多少有些古怪的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消解了传统建筑中的块面关系,由此也就消解了传统建筑的整体视觉效果而显得支离、甚至碎片化。从外观上看,盖里的设计是依据结构主义的思想成果,对古希腊以来的建筑传统的一次颠覆。而实际上,这类设计以深层的结构理论,打破了传统建筑原本约定俗成的封闭空间团块结构,重新使建筑的外部边缘处于开放的状态,强调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断生成性,与周围的空间形成相互交割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这种关系实际上也将建筑置于新的结构之中,换言之,盖里的建筑理念并非摧毁结构,而是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只是如上文所分析,这种新型的结构关系基于哲学层面的先锋性,也因此具有了反传统和反成见的视觉效应,而这种在当时具有极强的先锋性和实验性的建筑正在当代大行其道。
总体来看,结构主义设计中并没有形式显示这一明确的现象学思想,但在其过程和结果中都会不自觉地运用形式显示的方式促进新的生成和转化。可以说深层结构理论影响了这类设计中对建筑材质、外形、内部空间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重新思考,这种思考的结果表现为传统的设计理念被颠覆性的改造,而新的设计则启迪了全新的结构关系,使建筑具有了全新的开放性,这也部分造就了今日在世界各处所见的新的建筑奇观。
(作者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②张祥龙:《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原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39页,第224页。
③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第255页。
责编/张祺用(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