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人的主体性构成了其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它还具有整体性、时代性等特征,尤其重视科学文化对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妥善处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必须赋予其创新的精神与态度。
【关键词】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 指导 文化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切实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各项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了安排部署。“决定”同时还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导向、中心环节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的统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的安排部署,为我们今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实践为基础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思想的个性所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同样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文化思想中高度关注“现实的个人”。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基于此,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社会中“现实中的个人”是进行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等劳动实践活动的主体,如果“现实中的人”离开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进行一切文化活动的基础前提。人的一切和文化相关的内容,均是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所创造的产物。此外,马克思对文化本质属性的揭示,也是在人的劳动实践本质的基础上完成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目的下进行的,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使自然被人们所利用,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通过人的改造之后,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不仅具有了自然属性,而且具有了社会属性,具有属人的特征。基于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揭示了人类文化活动的本质属性,认为文化就是在对象化活动中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有机统一。
对于人类文化得以发展和变化的内在动力问题,马克思也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由此可知,文化现象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现象,其具有实践性,文化思想的实践性决定了人们所创造的文化是为了适应人们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的。为此,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来看,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得以产生的基础,文化是通过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而创造出来的,是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其哲学一样,其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构成了区别于其他文化思想的个性所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文化实质。
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并没有将文化和人类活动隔离开来,相反地,马克思在对文化进行考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和人的发展以及人类的主体性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始终关注文化对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马克思认为,文化的主体是人,只有人才能创造文化,失去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性、创造性,文化也就成为无本之源。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完善自身的存在,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过程,目的也在于促进人类获得自由与解放,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基础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由此产生了文化的异化,克服劳动异化、文化异化的根本方法在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世界、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是将文化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强调了人在文化创造、拥有等方面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特征。黑格尔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渊源之一,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提出的“世界历史”的关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整体性思想。黑格尔提出的“世界历史”观点认为,历史并不是没有规律地发展演进的,恰恰相反,历史的演进当中始终是有着某种客观的规律、客观的法则在发挥作用,历史的演进按照这些规律来进行,比如,“绝对精神”就是此种法则之一。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确实是按照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联系、交往作为前提与基础的,这确实比前人的研究是巨大的进步。然而,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中把那些分散的历史的环节人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却是不合理的。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点中的合理部分予以继承,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了批判,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世界历史”思想。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对人类社会的生活实际进行充分考察之后才能理解“世界历史”,以笼统的概念为出发点孤立地理解“世界历史”是完全错误的。
当今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人类文化交往当中的封闭状态已经被完全打破,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相互学习、相互渗透越来越频繁,这就使文化的整体性得到了增强。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清晰地预见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形成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②马克思认为,正是各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往、相互渗透、相互学习借鉴,从而共同创造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马克思观念中的“世界历史”从本质上来看,和目前中文语境下“世界的历史”语义完全不同,实际上和当前我国平时所强调的“全球化”概念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形态都表明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交流互动和碰撞之中加强理解与合作、共同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东西,在全球范围内的人们之间产生共同的文化,产生更多的生态环境、反恐、教育、医疗卫生等共同利益。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由于各国、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主义具有其合理性。但是,文化相对主义却是一种存在封闭性、狭窄性的观念,否认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性和时代性,将文化模式的独立性绝对化,并且西方哲学家随意对文化相对主义的应用范围进行扩大,给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带来障碍。其时代性特征恰好可以弥补文化相对主义带来的弊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能够正确地反映其所处的时代特征,从而更加深刻和准确地揭示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将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适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其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是时代发展和孕育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文化还是精神的,同时也是物质的,因为马克思文化的产生于一定的物质世界、社会背景之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当时的欧洲正在处于大工业迅速发展,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地不断开展,工人阶层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和突出。在当时资本主义状态下,生产资料完全受资产阶级的支配,从而导致无产阶级只有“劳动”的义务,并不拥有对生产资料的任何支配权,由于文化是受到物质决定和影响的,这就造成了资产阶级是文化的享受者,而无产阶级在文化上完全被处于被动地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十分注重通过文化斗争的方式来促进人类的解放,尤其是促进无产阶级的解放,以文化斗争的方式实现无产阶级利益的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尤其是正处于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无产阶级的要求与期待。在时代性特征的影响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相应地发展变化,保持其时代特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科学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期,科技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必然对科学技术给予高度关注。马克思阐述了科学文化对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重大功能作用,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的科学文化思想,对推动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马克思从几个方面强调了科学文化对社会变革的推动功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科学文化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的力量,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有力的杠杆。马克思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科学文化思想,和其所处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在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作为生产力的科技的发展提升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效率,由于大工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使那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急剧攀升。对此现象,马克思有着十分正确的认识。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劳动量已经不是影响现实财富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大工业发展的状态下,科技的进步、科技的应用是现实财富的决定性因素。③据此,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伟大论断,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思想奠定了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观点,科学文化也是生产力,生产力并不局限于物质生产力。当然,马克思同时也强调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认为科学文化作为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中的生产力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而这个转化的过程需要技术实践来实现。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科学文化能够有力地促进人们的思想得到更进一步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所提出的论断,说明了科学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促使无产阶级的思想得到更进一步的解放,使民众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让人们产生新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从而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这是因为,科学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自然和人类思维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按照科学文化改造世界,也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改造效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类历史的进步。马克思还从战争的角度对科学文化进行分析,科学应用到军队中就能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科学文化和人文精神之间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科学文化并不是纯粹技术性的东西,即便是纯粹技术性的东西,也能够改变人们的观点,比如,日心说的发现动摇了宗教统治。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人文精神方面,长期以来相互隔离,由此形成了性质不同、表现不同的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现象。这两种文化现象之间确实各具特色,多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科学文化重在求真求实,人文文化重在求美求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之所被截然隔离开来,是因为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对立,科学文化工作者和人文文化工作者之间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甚至还存在仇视和敌意。马克思以区别于常人的眼光,从实践的角度而非客体的视角理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认为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发展的关系,从而消除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敌视关系,实现了两者关系的相互统一、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