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熊丙奇:中国大学为何难获得企业家的捐赠?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在哈佛大学,校友捐赠率高达近50%,最高的普林斯顿大学高达近70%。试问我国有哪所学校能做到这一点?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500万美元(约9300万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一事,引发网络热议。不少人提出疑问,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潘石屹在其认证微博上回应时强调,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的同学们。    

作为企业家,潘石屹拿自己挣的钱捐资,捐给谁,是他的权利和自由。一些人质疑他为何不捐给中国大学,其实是质疑错了对象。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中国大学为何难以获得社会的捐赠,包括企业家的捐赠和校友的捐赠。  

大约在四年前,中国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一事,就曾在国内引起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不少人质疑,他为何不捐给中国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却要把钱捐给耶鲁大学,网友们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四年之后,网友们对潘石屹的质疑,与当年对张磊的质疑几乎一样,细微差别在于,网友质疑潘石屹为何赚中国人的钱,却要去捐赠美国的大学。  

说实在的,如果这就是中国的慈善捐赠环境,很难不让人感到悲哀。很多有意愿的捐赠者,不会在网友的道德绑架下改变自己的捐赠意向,成熟理性的慈善环境,应该尊重捐赠者的意愿。至于国内的学校、慈善机构如何获得捐赠,不是去指责捐赠者不爱国,而应该反思自身的公益事业是否做得规范、专业。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中国大学   企业家   企业家捐赠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