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创新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及实际运用

【摘要】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某些方式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功能有所弱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下,要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发展原则,创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运用。

【关键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批评 自我批评

【中图分类号】D264           【文献标识码】A

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三大优良作风。从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帮助党克服了发展道路上的各种偏激心理和态度,保证了党朝着正确发展方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某些方式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无论在党内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有所弱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方法的重要性,2013年9月,习近平在河北省参加民主生活会时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应该大胆使用、经常使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必须与时俱进地重新对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研究,把握新时期如何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脉络。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作风和重要法宝之一

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方法解读和内在关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理论发展与中国革命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批评与自我批评其内涵在新时期随着人民思想的发展深化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早期缺少自我批评意识的时候,“批评”实际上成为一种攻击他人的武器,“批评”成了打倒他人、成全自己的利剑。针对这种情况,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在遵义会议上,将党的思想从“左”的错误恢复到正确的思想路线上,此时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初见端倪。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形势、新困难,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极大地影响党的正常发展,为此毛泽东同志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制定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方针,在此次整风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拿起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探索、培养全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错综复杂国内外形势,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不良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联系,多方听取人民的批评与建议。至此,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基本成熟,并指导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并不是照搬照抄,盲目使用,而是采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中国运用的最有效途径。从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成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有力批判再到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都可以看成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指导实际行动的结果。

批评与自我批评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批评与自我批评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呈现出内在贯通、相辅相成的特点。首先,批评通过自我批评起作用。批评虽作为一种外因在起作用,但由于它是一种民主而非强制的方法,不是以强迫、灌输的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对受批评者采取的是平等的教育方法,所以外界的批评必须依靠内在的自我批评,使被批评者在虚心接受外界批评的基础上,反思自身不足,经过内在的消化和接受过程,从而看清改正发展方向,达到帮助人改正错误的目的。批评要起作用,必须重视自我批评这一内因,采取合适、易于接受的方法,使被批评者乐于接受之余开展内在思考,真正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其次,批评启发自我批评的进行。无论批评或自我批评,其目的都是要促进错误向正确的方面转变,使矛盾双方消解矛盾。但由于人们受自身认识局限性影响,人们很难发现自身缺点,或由于心理抵触情绪影响人们不愿意改变自身现状,这时外界的批评就起到了良好的启发作用。外界的批评能够帮助受教育的主体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引发受教育者的思考,在检视自身的同时能动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说,如果缺乏批评,人们就不能在自觉的高度上认识和改正错误。

最后,批评与自我批评两者相辅相成。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片面强调外因,过分依赖批评的作用,就会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将问题简单化。如果单纯依靠自我批评,主体本身不一定能对自身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对错误的危害性及产生的后果往往也考虑不足,此时更需要有外界力量的协助。批评与自我批评两者相辅相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使人们在认识错误的基础上展开积极的思想斗争,达到改正错误、提高自身的目的。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现实意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能否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而达到融洽党群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首先,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需要。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尽管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官僚主义严重,形式主义盛行,弄虚作假,道德败坏等。这些都是由于不愿、不敢、甚至拒绝批评与自我批评造成,结果使一些党员干部的缺点和错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小错铸成大错。在党内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认识发展中的错误,客观剖析发展中存在的缺陷,才能真正了解和深刻认识自身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不足,在修正错误、认识真理的思想斗争过程中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的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帮助党员干部从自己的错误中受到启发教育,防微杜渐,提高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

其次,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历史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是执政党的前途、命运与兴亡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到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来,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阅,在人民群众的批评指正中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不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最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手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目的是解决当前存在形式主义等“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突出党的作风建设。第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以找问题为切入点,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的具体要求,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这就需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自身思想上查找问题,深入分析导致自身不足的不良因素并加以改正;另一方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党员干部开展批评,指出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帮助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第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要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出问题后,就要对照党章和中央八项规定,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收集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解决问题后注意解决的效果和人民满意程度,这些都需要借助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工作中不断加强监督检查,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只有把我们党自身存在的作风问题解决好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现阶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阶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存在的问题。首先,没有以“批—评”为基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立足基础是“批—评”,这一基础不牢固,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无法发挥真正作用。在民主生活、民主评议或进行党员谈话时,普遍存在“不以为然”和“老好人”的现象,将严肃的批评以拐弯抹角、旁敲侧击、避重就轻地用含蕴委婉的语言以希望的形式提出,不谈或不深刻分析主观因素存在的问题的批评,不能触及思想深处,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变成形式上的谈话。

其次,无法达到严格要求的标准。严格要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实施的关键。某些党员干部不着眼于大的方面,在小问题上纠缠不休,在进行自我批评时,绝口不提涉及自身利益的大问题,而是将工作中的小问题佯装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表示自己诚心做了自我批评。对别人的批评也是得过且过,避重就轻,其他人出于各种考虑,同样也对其关键问题假装不知,敷衍了事。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无法达到严格要求的标准,丧失了战斗力。

最后,错误使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个“团结—批评—团结”的过程,但目前有些批评不是从团结的角度出发,真心帮助他人改正错误,而是怀着打倒对方的目的,注意收集对方的缺点错误,平常不进行交流反馈,在民主生活会时突然利用“批评”武器进行攻击,并将问题严重化、扩大化,以期达到打倒他人,提升自己的目的。这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错误用法,不但不能帮助同志成长,还会激化两者间的矛盾,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

现阶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难的原因分析。首先,影响批评与自我批评正常开展的社会根源。中国封建思想文化中“官本位”的价值导向逐渐内化并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思维定式。当自己的正当利益受到侵害,在强势群体面前他们往往会遇到挫折,不懂得运用批评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也曾有过由于片面强调“斗争性”的沉痛教训,使有些人错误地把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认作是“阶级斗争”遗风,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以为然、敷衍应付了事,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由“过火斗争”转向“批评无用”。

其次,影响批评与自我批评正常开展的经济根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逐渐从农业走向了工业,从乡村社会状态走向了城镇生活状态,从单一的社会形态已经慢慢过渡到了多元化社会的形态。在转型过程中,由于旧的思想体制被打破,新的思想体制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建立,人们对市场经济存在片面化的认识,“拜金主义”有所抬头,容易放弃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净化思想、增强“防疫能力”的武器。

最后,影响批评与自我批评正常开展的个人观念根源。新时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都有了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当前的中国社会在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信仰缺失现象,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流行,个人偏向于扩大自身优点,掩盖和缩小自身缺点,当人自身道德素质不高时,很难接受批评,或喜欢把自身所犯的错误归咎于他人,在个体上自觉去实施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存在客观上的制约因素。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自我批评   批评   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