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与完善(2)

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完善

针对我国目前在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时期政绩考核的方法、目标、程序和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不断健全完善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评价体系,不断推进政绩考核的规范化、科学化。

进一步完善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切实增加“民生政绩”比重。2013年2月,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人民网开展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表明,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前三名分别是“社会保障”、“反腐倡廉”、“收入分配”。针对当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人民网也展开了调查,在民众最关注的政绩考核指标中,85%的民众选择了“民生改善”。①这就表明,部分民众认为在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还应该进一步增加民生建设的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目标不够科学、不够明确、不够健全的问题,必须将岗位职责作为贯穿考核全过程的主线,对政绩考核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对基层领导干部工作目标的设置必须反映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绝不能唯“GDP”是论,不仅要考核期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同时还要考核其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教育医疗等事关民生的事项,在当前我国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的背景下,逐步提高“民生政绩”在领导干部考核中的比例。

进一步健全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方式,切实加强日常督促检查。针对当前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方式较为单一,甚至在极少数地区存在将政绩考核完全作为一种形式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的方式并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在考核方式的完善方面,要实行定性考核、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且以定量的考核为主,对不同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以定量考核区分开来,设置不同权重指标体系。要实行定期考核、日常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改变当前将年终考核作为政绩考核唯一方式的错误做法,对基层领导干部实行半年考核、季度考核、重大事项考核等多种形式,便于组织人事部门和上级领导及时掌握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动态。不仅要考核基层领导干部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同时还要注重考核基层领导干部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的先进典型经验。除了定期考核之外,要高度重视对基层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的督促检查,更好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水平的提升,实现基层自行开展的自我考核和上级考核的有机衔接,不断增强对基层领导干部平时督促检查工作的权威性、有效性。

进一步推进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公众监督,切实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在《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人民网针对官员政绩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所开展的调查中,53%的网民认为“缺乏公众及媒体的监督参与”,而23%的网民认为“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②针对当前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社会公众参与不足,或者公众参与已经沦为形式主义的实际,我们要确定多元化的考核主体,在考核主体中扩大人民群众的比例,对基层领导干部进行考核的主体中,应由上级领导、同级组织人事部门、同级班子成员和一般员工、下级领导和一般员工、工作对象和辖区内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员组成,确定不同考核主体所占分值,综合评定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最终得分。考核过程中,要增加透明度和民主程度,对考核的全过程予以公开、公示,广泛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及时处理群众的举报和意见建议。要切实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只有将考核结果正确地运用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才能使考核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用。在运用考核结果前,必须对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分析,着眼长远进行评价,使目前极少数领导干部惯用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失去市场。要着力强化制度建设,对于虚假政绩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将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基层领导干部的选拔、奖惩、职务升降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注释】

①②李叶:“85%网民关注政绩考核中‘民生改善’选项”,人民网,2013年2月27日。

责编/王坤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指标体系   政绩   领导干部   基层   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