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探索和启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概念,但绝不是简单的概念或范畴的变化,更不是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之后附加的第五“化”,而是蕴含着全新内容的政治理念。它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国家现代化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而且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那么,为何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提出这一崭新思想,我们国家在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到底经历了哪些阶段,有什么今后值得借鉴的经验或汲取的教训,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党领导人民群众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相关法律安排。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成熟,走向现代的过程。

中共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至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世界上大国小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制度变迁,凸显出制度文明的重要性。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德国、法国,无论是荷兰、意大利,还是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国家在兴起过程中都表明了除技术创新、开拓航线、殖民他国之外,最关键的是制度变革。他们从农业为主的封建制度,转向了以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在制度变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各有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类制度。这也是他们百多年来保持发达的根本所在。简言之,大国兴起的关键因素是不断向成熟健全演化的制度。二是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历史表明了制度选择的巨大价值。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表明中国王朝制度的脆弱与不堪。在封建王朝制度下,人们思想僵化,从而带来社会活力不足、创新动力缺乏、制度演化缓慢。久而久之,原来还先进的制度失去活力,制度落后就渐渐招致失败。中国近代一百多年落后挨打,实质上不是农业文明自身落后,而是与工业文明相比的比较性落后。中国围绕农耕社会打造的制度体系,在西方围绕工业发展打造的制度体系的碰撞下,显示出了整体性制度弊病。这是近代百年中国落后挨打的制度因素。三是实现民族复兴梦想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在总结170多年近代历史、中共9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60多年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当今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货物进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一,500多种工业品中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清醒面对成就,从容涉过险滩,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是第一目标。这就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提升制度弹性,增强制度活力,从制度上保障改革前进的步伐。简言之,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思想正是在总结世界大国兴衰、中国百多年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于民族复兴伟业基础上提出来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三大阶段

1840年是中国被动卷入世界现代化洪流的标志。此后中国的仁人志士都在努力探寻中国复兴之路,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文化层次,不一而足。单从制度演进角度看,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历程可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迷惘阶段(1840—1949年)。1840年之后,不少先进分子开始思考中国落后的究竟,病急乱投医现象随之出现。有人觉得武器落后,就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人觉得文化落后,就提出“打倒孔家店”、鼓吹“全盘西化”;有人则从制度上寻找原因,准备向日本或向英美国家学习他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各种社会力量在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和较量。一些人企图复辟帝制,一些人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个阶段的国家治理基本呈现中央丧失权威、军阀割据、各管一摊的局面,治理体系残缺不全,王朝统治与军阀治理混合,没有形成有效的治理体系。不同时期的执政者都试图建构起一套适合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从袁世凯恢复帝制到孙中山效仿欧美政制再到蒋介石实施威权统治,都没有成功。在这个阶段,尽管提出或实施了若干治理设想,出现了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若干因素,共产党也提出了民主治理的高远诉求,但还停留于迷惘阶段,远远谈不上治理体系现代化。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