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公共文明缺失和原因分析
社会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而现代化不仅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它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在社会变迁中文明提升的过程。现代的公共文明不仅在于林立的高楼大厦,更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只有人的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相一致的时候,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当前中国国力稳步上升,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科技硬件的发展和公共文明软件之间的建设依然不平衡。
为什么看来很容易做到的文明行为会成为全民关注的一种易碎品,一种奢望呢?
从客观来看:在现代商业社会世俗化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冲击下,转型期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弱化。违规者可以大言不惭,道德的守望者却难以得到鼓励和公正的评价,社会的道德底线被不断地突破。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所推崇的核心思想——崇高的信念和理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义重于利的价值取向,正在被迅速地消解。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剧烈的社会转型,使得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受到怀疑而失去权威性,而新的观念和规范尚未建立。这也是社会转型期我们不能回避而付出的一种代价。
从主观来看:过去具有地缘关系、血缘关系的家族伦理成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公共生活被个体生活、家族关系取代,缺乏公共生活的空间、场景和因此产生的公共意识。在当今社会公共生活的范围越来越扩大了,人们在公共领域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可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伦理意识却依然姗姗来迟。相对迟缓的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与人民群众对公共文明需求日益旺盛的“剪刀差”,使得公共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对推动当代公共文明的思考和建议
社会的发展总是一个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到“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完成了西方社会上百年时间才完成的社会转型,我们在构建一个社会强大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必须完成精神文明系统的构建。公共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移风易俗”的新文化运动,它反映了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日益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同时也适应了社会结构、社会利益格局、人们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明体系,已成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价值的导向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公共文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各种纷繁复杂的观念、思潮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抉择。应该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公共文明。通过教育使人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为营造一个和谐稳定、高度文明的社会环境而齐心协力。
在社会风气的引领上,提倡相互礼让、相互尊重的公共精神。相互礼让、相互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的文化传统,我们要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在青年中,大力弘扬“礼仪之邦”的道德风尚,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人遵守、个个推崇的一种良好社会风气。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在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受尊重的需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要努力使社会相互礼让、互相尊重的公共精神得到弘扬光大,使之蔚然成风。
在制度建设上,建立和规范社会公共文明的行为规范体系。社会公共文明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建立公共文明的评价标准,将一些抽象、理性的概念化为普通群众看得见、听得懂、能够学的具体标准;其次,要用政策导向和法律规范保证践行社会道德行为,使遵守社会秩序的人有依靠、有尊严;第三,要用制度建设覆盖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等行为文明规范,使人们在行为规范的引领下,不断提高公共文明的自律意识,不断提高公共文明的整体素质。
在社会舆论的导向上,利用媒体建立正确的公共文明的评价机制、舆论导向。当代社会公共文明屡屡缺失,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的评价机制弱化和媒体对社会不文明现象批评、监督的缺位。因为要适应商业语境的需要,有些媒体轻道义而重实利,情色、低俗、暴力、搞笑已经成为一种倾向,这就对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的文化生态造成了颇为令人担忧的现状。因此,需要正面引导,新闻媒体应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道德建设的推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