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文明是现代公民文明素质在公共领域中的集中表现,应该和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精神的需求相一致,是指在特定的空间涉及人们共同利益而表现出来的文明的价值取向和公共精神。公共文明的重要特征是公民的“公共参与”。公共文明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需要每一个个体去参与、实践。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地参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所有的公共文明的理念、计划、措施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要提高中华民族公共文明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凝聚社会认同,不断营造公共文明的舆论氛围,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公共文明建设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群众公共文明的素养。
社会变迁视阈下的公共文明建构
时代在发展,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发展,公共文明也在变迁的社会中不断变化、发展。
从范围来看:古代文明来源于农耕社会,其交流的范围主要是在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中心的“熟人社会”中进行的。现代“公共文明”是社会文明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既包括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应具有的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又包括城市文明程度。现代社会公共文明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密切相连,它更多地是进入一个“陌生人”为主的现代城市,其范围比农耕社会明显不同,其产生的文明更广泛、更丰富。
从构建思想基础来看:中国传统社会,更强调宗族伦理和社会伦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构成中国伦理的“五伦”。其思想来源于传统社会特有的“差序格局”。其源头可追溯到《礼记》所表现出来的“礼学”体系,强调的是以“礼教”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表现的是一种农耕文明。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化的社会,公共文明是建立在高科技时代的文明。社会关系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从乡村伦理、宗族理论转向社会的公共伦理、公共道德。个人的修养与道德转变为现代社会每个个体应具备的公共素养。在一个公共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中,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文明规范和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引导,就会导致人的道德观念模糊、行为失范、社会伦理秩序的混乱乃至冲突。
从交往的主体来看:公共文明反映的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状态,而且交往的主体和交往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隐蔽性。现代社会的公共生活往往以一定公共场景组成的临时性生活,互相之间没有经济关系、统属关系、政治关系,是由事缘结成的不稳定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求回报的或者说很难有回报的。交往的主体可以是任何流动的人,社会角色往往是隐匿的,交往的场景是不断转换的。这种交往的偶然性、非特定性对人的文明自觉性要求更高。个体文明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熟人之间的交往。在农耕为主的社会生活中,交往的对象比较固定、劳动的环境比较固定、彼此之间熟悉、了解。“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人们要考虑交往是自己的“礼”,会带来的后果和回报,即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和“投桃报李”。
从继承和发展来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许多经典的、宝贵的传统,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礼记》。书中论述人的行为规范可以贯穿到人的一生。具体可以将人的行为规范细分为八项,如对长者的礼节、主宾之间的礼节、饮酒之间的礼节、师生之间的礼节等。每一个礼节都有了具体的规定,比如对待老师要彬彬有礼,吃饭时不要发出声响,观看别人表演不要大声说话等,直到今天都被继承、延续。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这种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要求”,至今仍然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魏武挥鞭,往事越千年,每一种文明都有着时代打上的鲜明的印记。它记录着人类在时间长河里发生的行为方式、社会文化心理的转变,经过时间的淘洗,有的应该或者已经随风而去了,而最终留下来的,被历史所记载和记忆的便是经典、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