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注意什么?
贺新元:当下,中国崛起已是事实。不错,16世纪以来,由西方久踞世界支配性地位的国际格局该发生变化了。借着全球化的东风,中国经3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从国际格局的边缘走向中心,属于中国的世界舞台越来越宽广。中国百年来追求的国家富强之梦很大程度上已实现,从1978年GDP总量世界排名第15名到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目标越来越近,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面对21世纪前进路上将无可避免地出现的种种外在与内在的挑战与考验,还是忍不住要自我发问,中国爬坡上升之路会一帆风顺吗?当然不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有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和正确处理,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在当今依然还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中,我们要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离不开资本主义。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败。是倒回去“补资本主义课”呢,还是另辟路径?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具有继承关系,“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可能不是这样。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准备了许多现成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的:“资本主义建立了银行、辛迪加、邮局、消费合作社和职员联合会等这样一些计算机构。没有大银行,社会主义是不能实现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现成的机构从资本主义那里拿过来,而我们在这方面的任务只是砍掉使这个极好机构资本主义畸形化的东西,使它成为更巨大、更民主、更包罗万象的机构。”
记者: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何意义呢?
贺新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经受了实践检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智慧,集中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又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开拓了新途径,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因此,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社会发展经验上颠覆了“凡是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完成的‘西方中心论’思想”。同样,在谈论“中国道路”的国际意义时必须强调,即“中国道路”的国际意义是有特定含义的。“中国道路”的国际意义主要是指对后发国家,即绝大多数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先发的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与后发国家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作为一个被迫卷入现代化进程的后发国家,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奋斗后,终于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这个事实本身决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是有示范意义的。(梁卫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