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来源有哪些?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一样吗?
贺新元: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成功转型为一个现代文明秩序,至少必须汲取三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资源:第一,从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这是来自社会主义方面;第二,从15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所走过的道路及其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中获得启示,这是来自资本主义方面;第三,从战后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走过的道路与遇到的困境中找到灵感,这是来自发展中国家方面。汲取来的资源必须与中国自己文化(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建设文化与改革开放文化)特别是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悠久文明相结合。“中国特色”的一个主要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就是说,中国要建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秩序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性格的现代文明秩序。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虽然,目前资本主义在全球还占主导地位,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与全球资本主义的长期博弈中,一定能够大放光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一样。
欧洲最早发展出资本主义,是由其分子式社会结构所决定。纵览欧洲文明史,发现欧洲文明是建立在小规模、多元性、独立性的个体单位相互竞争基础上的文明。散落在欧洲大地上的这些小规模、独立性与流动性的多元并存的城邦,面临有限的资源,为求生存与发展,必须竭尽全力去竞争。经过十几个世纪的发展,欧洲这些个体性竞争逐步演变成一种强烈的竞争思维与逻辑的文化。这种文化渗透到欧洲人血液当中而成为其永不磨灭的文化基因,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是把这种竞争文化与思维发展成“丛林法则”。正因为这种崇尚“丛林法则”竞争性文明,才使欧洲中世纪的国家与城市发展出取代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核心是“资本”,资本主义就是“资本”的主义,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天然具有一种竞争性、利己性和冒险性,会不惜一切手段去获取利润最大化。这样,欧洲这些独立的小国家或小共同体历史形成的崇尚“丛林法则”的竞争性文化性格刚好与资本天然具有的竞争性利己性冒险性相吻合,也就是说资本最早就应该出现在欧洲,只有欧洲才能最先发展出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除了残酷剥削本国劳动人民,还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产生的、无法在“民族-国家”内部解决的激烈的内部矛盾,而向外扩张、殖民、掠夺、奴役。西方资本主义史就是一部殖民主义者的“开拓”史,是一部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就的历史。
中国没有走西方道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宣告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屈辱的世纪”的结束。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追求现代化但拒绝西方化”的道路,是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必经之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出的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没有继续采用‘苏联模式’,又成功地避开了‘依附论’、‘中心—外围论’、‘西化论’等以资本主义模式为中心的理论的影响,而是立足自身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既切合中国实际,又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性地克服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一个半世纪历程经历过的种种挫折、失误,成功地跨越了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种种发展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