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詹姆斯·麦克甘:中国智库依然是个谜

采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詹姆斯·麦克甘

  记者:《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 张茹

詹姆斯·麦克甘(James G.McGann)教授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世界智库的著名学者,他所领导的智库和市民社会研究项目(TTCSP)自2006年开始,每年都会出一份全球智库排名报告。去年《2012年全球智库排名报告》公布之际,詹姆斯·麦克甘接受了《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的采访。今年,他再次来沪。这次,他负责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一同举办了一场名为“智库、公共政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行动和创新”的国际研讨会。6月24日下午,詹姆斯·麦克甘在下榻酒店的大堂再度接受了《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的采访。谈及在一年前的采访中,他把中国智库比作“黑洞”,詹姆斯·麦克甘对此依然记忆犹新。一年过去了,他说,中国智库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对外界来说,依然是个谜。

中国开始强调智库的重要性

上海经济评论:你发布《2012年全球智库排名报告》时曾接受我们的采访。当时,你表示,中国智库最大的问题是它们的孤立性。今天,你认为这个现象有什么变化?

詹姆斯·麦克甘:我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开始强调中国智库在国内外的重要性。因此,中国智库开始引起公众更广泛的注意。但是我认为,对大多数国家的人们来说,中国智库依然是一个谜。我们很难找到足够多的关于它们的信息。但这个情况已经得到改善,至少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如何提升智库的公众影响力了。

上海经济评论:现任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任务,这是与我们去年讨论智库时最不同的一点,谈谈你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理解。

詹姆斯·麦克甘:中国已经有足够多的官方和半官方智库了。它们的资金都来自于各大部委。我认为它们应该更加以政策为导向,更加创新,更加有效地制定政策以帮助中国深化改革和应对挑战。但这是不够的,政府应该扶持那些真正独立的智库,并增加合作型智库、行业智库等等其他形式的智库。为了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挑战和机遇,中国智库必须有创新的理念和各种理念的碰撞交锋。我想这是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所提倡的。如果智库所提出的建议不能帮助中国应对现有的挑战,中国的智库不够多元化或者创新的话,那么政府就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寻求建议。所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对中国智库来说非常关键。

上海经济评论:你还曾说过中国真正的独立智库只有一两家,大多数的大学智库都过分学术化,远离政策决定者每日要面临的问题。你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詹姆斯·麦克甘:中国主要的智库都是隶属于政府的官方智库或者是由一个或多个部委资助的半官方智库,很少有以政策为导向的,或者隶属于大学的智库。在中国,独立智库的数量只占所有智库的不到5%。而在日本和韩国,他们有合作型智库或行业智库,这些智库是他们本国的一些大公司或者工商业部门成立的。

智库内部需要竞争和创新

上海经济评论:在这次的《全球智库发展报告2013》排名里,就数量而言,中国智库排名第二,但中国智库排名前列的现象很少。似乎中国智库这种数量与质量之间的落差仍未得到改善?

詹姆斯·麦克甘:因为智库内部缺乏竞争和创新。我在大学教授“研究方法”这门课,所以谈到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比如在获得数据,复制一项社会科学研究,并让这些研究结果接受检验和质询方面,这些用于生物学等学科的科学标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发展,这是中国智库应该改变的。此外,学者之间应该增进沟通和交流。还有,中国智库如果要扩大影响力,他们的网站就必须使用双语或多语种。我发现这个现象目前有所改善。此外,网站不容易找到,网页打开很慢都会阻碍中国智库发展。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没有智库能成为中国的布鲁金斯。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詹姆斯   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