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叶小文:富起来更要“厚德载物”(2)

市场经济中的“信用缺失症”值得警惕和反思

当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问题尤以“信用缺失症”为重,这个病主要是一切向钱看。致富是大家的期盼,穷病穷病,都是穷出来的病,但是富怎么也出来病呢?改革开放极大地根治了穷病,但不能“富得丢掉了魂,穷得只剩下钱”!

在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即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和“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中,我觉得最厉害的考验应该是市场经济的考验,最大的危险是消极腐败的危险。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可是现在有了 “一切向钱看,有钱啥都干,权钱作交易”,可见这个“信用缺失症”是多么严重!

那么,“信用缺失症”的病理是什么?我曾与国学大师南怀瑾谈道: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现代的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躁,没有片刻安宁。人们好像得了一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如果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切,人靠什么安身立命?问题是,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放大满足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在生活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市场经济有两个起点:每个经济的个体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资本的本质;每一个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自私的本性。社会转型带来了信任模式的断层,许多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与市场经济中的不规范、不发达相伴相生。社会运行机制失当也给社会信任机制带来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对道德是“二律背反”:一方面,资本追逐利润,个人追求物质利益,导致拜金主义——排斥道德;另一方面,社会整体追求公平、正义,市场规则要遵守,道德要自律——要求道德。

根治“信用缺失症”的良药

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更加紧密契合,就能对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群众利益的交汇点而生生不息,就能增强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生动活泼,就能成为人们自觉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而潜移默化,就能成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而无所不灵,成为根治“信用缺失症”的良药。

当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治“信用缺失症”,我本人具体开出了以下六个药方:

一是法治。不受制约的权力难免腐败,绝对不受制约的权力有可能绝对腐败。习近平同志强调,“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各级官员都经得起市场经济的诱惑和考验。

二是规治。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要让“骗子过街人人喊打,信用不良寸步难行”。

三是德治。德治就是要自己管住自己。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一直让我心醉神迷,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秩序。内心的秩序是什么?今天就是要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要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叶小文   核心价值观   信用缺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