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路走向中国梦
《船政学堂》这部纪录片的问世,恰逢中日甲午海战120周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该片具有突破性的历史文献价值。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完整记录船政学堂由来与发展脉络的纪录片,该片实现了多项历史文献纪录的突破。包括晚清政府围绕船政学堂筹备建设等朝野重要文献的披露,郭嵩焘、严复等人日记和书信等史料的呈现,以及英、法、美、日等国相关珍贵历史档案等,真实而令人信服地串联起学堂的历史脉络全景。该片创作者更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了重大意义的挖掘,让人们感受到船政学堂的兴衰,不仅是中国近代海军成长的标志,而且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军事、外交乃至思想、文化、教育等重要领域都具有重大探索和开创之功。这些挖掘和点题,在今天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其次,该片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影像空间价值。不少同类纪录片或过于偏重历史影像的质感,而令人产生过远的距离感;有的历史纪录片以现实的互动为重心,更多聚集于当下的感受与理解,却缺失历史的质感而显得过于时尚。《船政学堂》难能可贵的在历史影像与现实影像的平衡上有很好的设计与展现。摄制组遍访相关联的欧美亚地区,搜寻发现大量与船政学堂有关的文物、档案等具有历史本源质感的对象,对船政研究学者、历史人物后裔等进行生动纪录,构筑了当代人可以感知和回应的现实影像,又对重要历史场景进行了“情景再现”,营造了颇有艺术感染力的影像氛围。这三种影像的汇合,构建了本片兼具历史质感、现实动感而又诗意盎然的立体影像空间。
在情感建构与表达方面,《船政学堂》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激情、爱国激情和时代激情极具感染力,令人荡气回肠。该片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简单层面,而是把船政学堂的创建放在世界历史大格局中,表达中华民族在积弱积贫、受尽欺凌之时不甘屈辱、奋起直追的民族激情;又通过对林则徐、左宗棠、沈葆桢、严复、魏瀚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中华崛起而耗尽心血、奋力拼搏的激情表达,让人们感受到绵延不断的爱国激情。同时,本片也通篇在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欧美的历史比照中,让人清醒感受到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时代激情。
《船政学堂》还带给我们多方位的启示与思考,包括中国梦之思、中国路之思与中国片之思。该片从第一集《海国图梦》开始就鲜明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即从林则徐与左宗棠的“湘江夜话”,提出通过建立福建船政及船政学堂,建设中国海军,进而强军富国的中国梦。100多年后,回望19世纪的“湘江夜话”,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建设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不仅是近代志士仁人的理想,同样也是今人不可放弃的历史担当。片中所提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强调主权在我,同时又以开放的胸襟,大规模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这一思路体现了西学与东学相结合,走中国特色道路的大胆探索。
《船政学堂》第一次生动、立体、深入地揭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船政学堂真实史实与存亡奥秘,可谓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不可多得的、有分量有内涵、有价值有突破的优秀文献纪录片。研讨本片的创作特性本身,无疑也可以引发人们更多的“历史纪录片之思”。(长江学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