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开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境界(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主体地位是贯穿人类全部历史过程的客观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这些重要论断,有力地巩固和深化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党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和共同信念,有利于全党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中。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党要继续经受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更加需要紧紧依靠人民。习总书记指出,“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这就要求我们,不管是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还是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都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和依靠力量。

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首先抓改进工作作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先垂范,以崭新的工作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出“八项规定”纪律约束,深入开展聚焦解决“四风”问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指出,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党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作风建设一丝都不能放松、一刻都不能停顿。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亲自以上率下、示范全党,全程指导联系点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说,这次活动直指作风建设问题症结,主题内容鲜明、力度举措空前、成果效应显著,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秉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实践新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要求,也是这样做的。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他倡导推行“四下基层”制度,并身体力行、躬身示范,当年他三进地处偏僻、不通公路的寿宁县下党乡访贫问苦、现场解决发展难题,令当地老百姓感念至今。2000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刚从外地调研回到福州的习近平,没有休息就直接带领有关负责人走访福州上渡、帮洲、义洲、苍霞等几个棚户区。他在现场语重心长地说,政府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在他的推动下,福州市首期投入5亿多元资金、218亩用地,次年万余户居民搬进了新楼房。

党的根基在人民群众、血脉在人民群众、力量在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高远的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境界,以始终如一的自觉实践为全体党员作了最形象最直接最有力的示范表率。我们每位党员都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