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叙述表明,实际上这一时期马克思留下了写作方式的不同、思想表述的差异的两类著述:一类是对同时代人以及前人政治经济学著作的摘录和抄写,其中没有他个人观点的详尽阐发,只有寥寥数语评论或批注,我们称之为“巴黎笔记”;另一类是其思想、观点大量的正面阐述和论证,或者即便由他人的议题引发,但马克思个人的议论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我们称之为“巴黎手稿”。根据这种划分,“巴黎手稿”应该包括通常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份手稿”和关于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评注。
其中,通常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份手稿的原貌是这样的:第一份手稿,共27页。用来写作这一手稿的大张稿纸被马克思分为三个纵栏,每一栏上面都写上如下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在前16页上,马克思在三个标题下满满写上了从斯密等人著作中细心选择和整理出来的重要段落,并且对它们作了批判性分析。而从22页到末尾这6页,就不再管原来的标题而是贯通起来写下了马克思自己的思想,这就是“异化劳动”部分。第二份手稿,目前只有最后的4页(第40—43页)保存着,前面39页都已经散失了。第三份手稿则是页码并不连贯的散张,内容包括:对第二份手稿第36页和39页内容的补充、整个著述的《序言》部分、对黑格尔的批判以及论述“货币”的一个片断。从放在几乎是最后的《序言》中,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写作这部著述的总体考虑和安排。第三份手稿的主要部分虽说只是作为对第二手稿的补充,实际上系统地发挥和阐述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这是马克思学说非常重要的内容。
显然,上述三份手稿并没有包括“穆勒评注”,那么为什么要把它归为“巴黎手稿”的内容呢?因为它较之其他笔记,其情况非常特殊。其中有对穆勒原书的摘录,这或许符合前面我们设定的有关“巴黎笔记”的标准,但问题在于,就通篇看,马克思个人的议论又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整部“穆勒评注”翻译成中文约3.1万余字,而马克思本人的论述近1.3万字,这在“巴黎笔记”的其他部分中是绝对没有的。而如果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三份手稿”与“穆勒评注”所阐发和论证的观点贯通起来考虑,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连续性、渐进性和层次性就显得更为突出了。这昭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无论如何不能撇开“穆勒评注”而只关注那“三份手稿”中的内容,从而看不到“社会关系异化论”对“劳动异化论”的拓展和深化。
还需指出,迄今为止,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无一例外,所依据的版本都是根据德文或俄文的“逻辑编排版”翻译而成的(英文本亦是如此)。但实际上,1982年出版的MEGA2第1部分第2卷刊出了两个版本,除“逻辑编排版”外,还有一个“原始顺序版”。后者是根据“三份手稿”的原始手稿排版的,可以说是马克思当时写作的真实面貌的直接呈现,但可惜的是,国外只有极个别的研究者在其论著中对此稍加提及,而详尽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在国内也没有对“原始顺序版”进行过全面系统的介绍,更不用说翻译和编排了,这无疑对我们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