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启迪
通过比较,笔者发现,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但对人类生活及生存的现实的追问促使他们经过理性的思考,阐发各自独特的见解。虽然远隔千里,但二人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话题—什么是幸福、怎样达到幸福做了回答。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我们摒弃过去各自偏见的同时,回归两位哲人,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幸福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家与有着浓厚理性主义伦理传统的古希腊思想家的幸福观显示出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深刻的启迪。
幸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幸福离不开我们主观的努力,也有赖于客观的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可以来自神恩、机遇或努力。神赐的幸福权且不谈,机遇的幸福有很大的随机性很难与幸福相提并论,只有通过努力获得幸福才是唯一正确之路。“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很少谈离奇怪异、好勇斗狠、造反乱伦和鬼神邪道之类的事情,如果生活中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祈祷鬼神、背离道德上,那么我们只能离幸福越来越远。因此,要想获得幸福,就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抛弃个人主观臆想,利用好现实的客观条件,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幸福。
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当前受到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一些人总是认为幸福就是物质生活上的充分满足,有钱就等于幸福。但事实上,很多人有钱了反而觉得失去了幸福。诚然,幸福绝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精神追求的实现。幸福更多地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以及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不同,有的人生活上很贫穷但觉得很幸福就是这个道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二人的幸福观都谈及物质,但又不拘泥于物质。人们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寻求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或中道,不走物质或精神两个极端,在二者之间寻找统一点,才能更好地体验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孔子认为个人的德性只是一个方面,个人理想的实现还需要“邦有道”。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有时生活限于困顿甚至有牢狱之灾,但孔子始终认为要让大家接受自己的主张。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脱离了集体也就实现不了个人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谈到幸福的外在条件时,实际上也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个人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只有真正在道德层面上的至善,即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体利益之前,个体才能从善的意义上体验更大的幸福。
幸福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幸福溢于言表,有的人表面幸福实际上不幸福,有的人感到不幸福甚至对幸福产生了怀疑。从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体现出的哲人气质和精神风貌,他们不怕失败,观点鲜明,并付诸实践,他们在做这些思考的时候是幸福的,他们将这些思想传递给学生的时候也是幸福的。可见,幸福不光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感受,还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幸福要不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幸福的体验应该更多地传递给他人,让他人与自己一起分享幸福。
幸福是道德与情感的统一。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将道德和幸福联系了起来,虽然过分地讲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将道德和幸福放在一起就是一个伟大的开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二人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对当今社会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却有着重要的借鉴。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还需要情感。这里的情感包含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幸福的元素应该包含有道德,有热情。
幸福是思考与实践的统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学习的过程包含了对幸福的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人们一味地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和疑惑不解之中。与向书本学习相比,向品德高尚的贤人学习更是尤其重要,正所谓“见贤思齐”。此外,还须在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各个方面常常进行自我检查,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寻求幸福也是如此,我们要学会认知幸福,思考幸福,从而在现实中找到幸福。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逆境中不失幸福之思考同样是可贵的。
总之,幸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简单的,地位、财富、名誉、享乐都不是幸福的最终目标,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如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一样,他们也倡导人们要讲仁爱、恭顺、节制。人的幸福就在于德性的完善,过有德性的生活,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永远热情地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地体验生活、丰富生活,为社会、为国家尽一己之力,去体会自己心灵的那份坦然、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⑤⑦孔子:《论语·述而》,北京:崇文书局,2007年,第57页,第57页,第60页,第62页。
②孔子:《论语·里仁》,北京:崇文书局,2007年,第28页。
③孔子:《论语·为政》,北京:崇文书局,2007年,第8页,第12页。
④⑥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⑧⑨王成光,刘笔利,王立平:“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⑩孔子:《论语·八佾》,北京:崇文书局,2007年,第21页。
孔子:《论语·先进》,北京:崇文书局,2007年,第100页。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0页。
责编/张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