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2)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之异

幸福与德性的关系各有侧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并不是一种德性,而是一种德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给出了两个理由来说明拥有德性与德性活动的区别。第一,具备德性但不去实践的人跟睡觉没什么区别。第二,拥有德性的人在生活中亦会遭到大不幸,其幸福会深受影响。所以幸福不是拥有德性,而是实现德性。

孔子的幸福观强调道德理性给予人的内心富足,轻视人的物质需求,并以道义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他追求的幸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幸福,在他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孔子更加强调个人德性在个人幸福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个人德性应该上升为社会道德层面,达到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升。诚然,孔子把幸福看成了道德的附属物,一个具有美德的人,幸福会随之产生。

幸福与物质的关系各有侧重。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是亚里士多德探讨的三种生活类型。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以荣誉为幸福的观点太肤浅。他也反对以物质财富为幸福,因为它不是引起本身而是为了其他东西被追求。“快乐、荣誉、德性比财富更有资格被视为生活的目的,因为他们都引起本身而被追求,然而他们看来也并非幸福(最高善)。”⑥

孔子认为钱财和权势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孔子坦荡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⑦粗茶淡饭、悠然自得的生活同样有其乐趣。不行正道而取得的富贵,只是过眼浮云罢了。

幸福与快乐的关系各有侧重。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并不排斥快乐,快乐伴随着幸福。⑧虽然,人们为了幸福都要追求快乐,但这种快乐不光是简单的物质追求,还需精神上的快乐追求。只有合乎品德活动的生活是真正快乐的。幸福就是最美好、最高尚、最快乐的活动。只有以高尚行为作为自己本性的人的活动才是幸福之源。完满的幸福就是合乎其本己德性的思辨活动;终生从事思辨活动,这就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完满幸福。可见,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思辨的范围与幸福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一个人思辨越多,他就越幸福。当然,也愈发体现其作为一名智者的追求。

孔子的幸福观里也有快乐相伴,这种快乐有时来得很简单,有时又和理性相联系。日常学习、朋友远来,都是快乐的事;陶醉于某件事情,即使三月不知肉滋味,甚至忘了吃饭,同样能达到快乐的境界。孔子将快乐分为有益的快乐与有害的快乐两类。那种懂得用礼乐来克制自己、多言人之善处、广泛结识有益朋友,在这些行为中得到的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横自大、放荡游玩、饮食荒淫为快乐,就是有害的。可见,孔子更注重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去体验快乐,得到幸福。

幸福与现实的关系各有侧重。亚里士多德把善的东西分为外在的善、灵魂的善、身体的善三种。他认为最主要的应该是灵魂的善。幸福是最真实、最恰当的灵魂善。⑨实现幸福同样需要现实的各种条件,亚里士多德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探讨了幸福的实现需要外部条件,需要外在的善作补充。某些外在善的匮乏同样会败坏我们的幸福,例如朋友、财富、政治权力、出身、相貌等都会成为影响幸福的外在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个人追求的善与城邦或政治共同体所追求的善具有统一性。善对城邦而言是重要的,它将有利于个人幸福的实现。在他眼里,幸福的最重要的现实外在条件就是城邦生活的安定。

而在孔子的眼里,个体的幸福同样依赖于现实,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比如国家、社会的安定以及天命、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等。孔子仁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安民”,要想使民安,就必须先求得社会的稳定,就必须诉诸“礼”的规范,“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在孔子的内心深处,还有对天命的敬畏。“获罪于天,无所祷也。”⑩推行仁爱,只要我们自己想去做,就能做到。孔子的幸福观还注重立足当下,“未知生,焉知死?”把生的道理弄明白才是最主要的,让人们更多地去体会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蕴,过好当下每一天,享受自己现有的生活状态,不要过分担忧未来的事情,同样是幸福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幸福观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