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沈士光:“广场舞大妈”的公共性难题

132

“广场舞大妈”的出现,常常伴随噪声干扰,这一问题曾在多地出现

有关“广场舞大妈”的各种消息频繁地见诸新闻,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跳健身操播放的音乐分贝过高,邻居们不堪其扰。面对广场舞大妈们的“肆无忌惮”,相关部门真的只能视“舞”兴叹了吗?

“大妈们”:戏剧性地“跃入现代性”困境

广场舞大妈们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30多年前,她们正值妙龄。跳广场舞的时间点对于当年的她们来说,或是刚插完秧湿着脚从田里回到家中淘米烧晚饭,或是尚在下班途中,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闻着自己和别人的汗味。她们可能没想到,30多年后衣食无忧,可以不必为了生存忙碌奔波。从传统来说,她们不少人并未进入人生的晚境,却具有了社会学意义上的晚年闲暇生活的条件和品质,她们唯一遗憾的可能是随着岁月的嬗递,衰老渐至,不能长久享受人间的美好时光。这时,激扬的音乐和健身舞蹈成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事,也弥补了她们年轻时的缺憾。

上述情景正符合学者们所说的戏剧性地“跃入现代性”的语境。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很快地从自给自足的农业国跃入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短期内以看得见的方式改善提高。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无法长足发展的“黑格尔难题”,突然在短期内轻松地跨越了“卡夫丁大峡谷”,不仅惊动了世界,同时也惊动了我们自身,这的确有些“戏剧性”。然而接下去的问题是:生存、生计问题解决后,人们内在的思维、生活方式、与人相处的伦理关系如何与现代外部世界取得一致?生活在今天,而思维方式可能仍在农业时代,就好比一只脚同时踏入了“两条河”甚至“三条河”。

这也是“孟子之问”,先哲孟夫子自问道:“饱食、暖意、逸居”之后怎么办?

可以肯定地说,“孟子之问”远没有现代性那么复杂。第一,古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远没有达到现代人的程度,在古人眼里,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因为要“尽孝”,而现在我们常听到人们说“其余都是别人的,身体是自己的”,这种自我的觉醒是古人无法企及的。第二,古代社会绝大多数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达到“饱食、暖意、逸居”生活状态的,仅是极少数贵族。而如今,能达到“饱暖逸”生活状态的比比皆是,广场舞大妈闲钱、闲暇和闲心兼具。第三,古代社会几乎没有什么公共交通设施,限制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大多数人墨守着“父母在,不远游”的规训,更不要说采取集体行动方式。

因此,在戏剧性地“跃入现代性”后,新气象和旧景观互为映射,不乏憧憬,也不缺怀旧。个体的自主性虽大大增强,但人的“原子化”状态与社会产生疏离感;虽能快速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又处处烙上旧时代的痕迹。多种群体因为某种生存心态和生活风格群聚在一起,自动地形成各种非正式组织,正如吉登斯指出的,他们会做出影响“自我认同本身的决策”,进而因“个体和集体的层面都已极端地改变了社会活动的存在性参量”,而构建“由反思而调动起来的秩序”。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公共性   广场舞   中国大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