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地方主义”(3)

经典作家的论述评价及影响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地方主义”论述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地方主义”作为共产党执政后遇到的新问题,对其认识经历了一个内涵不断深入,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从国家行政层面把地方主义看作是一种片面强调地方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错误倾向。列宁由于亲身参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对地方主义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把地方主义概念引用到无产阶级政党组织中,认为地方主义主要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存在的一些地方性的派别,他们违反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不适当地夸大自己的特殊性,乃至借口特殊而不服从不执行中央的统一政策和计划。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俄罗斯特殊的国情,导致对地方主义的认识也出现了偏差。斯大林将地方主义与民族主义混同,提出地方民族主义概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大清洗运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地方主义问题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处理地方主义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毛泽东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封建制度是地方主义产生的基础的思想,提出了地方主义是和落后的封建农业经济相伴生的。在中国这样大的封建国家里,封建小农经济普遍存在,地方主义思想也就无时无刻不混进党的组织中。如何解决地方主义思想对党组织的侵蚀,是地方党组织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但是应该指出的是,马克思笔下的封建制度,其实是封建领主制,这和毛泽东所接触到的中国封建地主制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其次,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开始面对民族问题,在民族问题上不恰当地照搬了斯大林的论断,把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混为一谈,有“地方主义”的少数民族干部一概被打成地方民族主义,横遭迫害,发生了诸如海南反“地方主义”这样的冤案,这些教训是我们今天应该吸取的。

结语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研读,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程的角度探讨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地方主义概念的形成和变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地方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瓦解于资产阶级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政府,无产阶级革命反对一切地方主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用严厉的手段对待一切派别活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地方主义的认识对我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待“地方主义”问题有一定的影响。总之,地方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其认识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其中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偏差,这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海南省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资助项目“海南反地方主义案”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NSK(Z)12-38)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3页。

②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373页。

③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2页,227页。

⑥《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7页。

⑦《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6页~422页。

⑧《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3页。

⑨《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8页。

⑩《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94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地方主义   马克思主义   作家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