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十分注重农业的现代化。两次世界大战使法国的农业受到了严重打击。二战以后,法国政府将农业装备现代化摆在了重要位置,逐步实现了农业装备的现代化和规模化,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形成了专门的农作物产区,一个农民可以耕作百余公顷土地,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从发达国家城乡协调行动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城、镇、村一体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管理体制和生活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实现了一体化和均等化。在城镇化中注重农业现代化,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并保障农民权益,让更多的农民进城推动城镇化稳步发展。
规划布局联动
城市化是人口不断由农村转向城市的社会经济过程,也是城市地域扩大、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普及的过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市过大、过少、过小、过于集中或分散都会影响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城镇化必须正确规划和布局,实行规划和布局联动,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使大、中、小城市结构合理、布局适当。
城镇化建设总体上要有一个可持续性的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大都市地区的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服务、研发以及非标准化的制造业上,中小城市承担更多的制造业生产活动。要为本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发展本地所需食品的加工和运输网络,不能完全依赖外部供给,要通过科技推动本地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保护农业、水资源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小城镇与大都市的发展要同步进行。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史上,人们最先注意的是要优先发展大城市。基本经历了从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到都市区、大都市区的发展过程。但由于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带来一系列弊端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小城镇的建设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于是人们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出现了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趋势,这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城镇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如美国除洛杉矶以外的12个大城市的市区人口,在1950—1971年间,城市市区人口从2625.3万下降到2552.4万,郊区及卫星城人口则从1463. 5万增加到1714.7万。自1955—1970年,日本东京每年的人口净流入量达到30万~40万。东京借助大容量轨道交通,主动沿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居民区,并提供高标准的生活服务、社会文化和治安配套。使得很多在东京工作的居民,都在距东京市中心数十公里的神奈川县、千叶县和埼玉县等地居住。这说明小城镇与大城市需要同步发展,若只重视大城市发展则会危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