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拉动
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加快以交通等为主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伴随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加快运河、铁路、公路的建设,拉动了城镇化。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土面积广阔的美国的城镇化过程就是依靠修筑收费道路的方式从陆路开始了交通革命。19世纪40年代又形成了世界最发达的运河网。1828年美国开始修筑铁路,北太平洋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圣斐铁路等相继建成,贯通美国领土东西,深入西部腹地,带动了铁路沿线新城镇的创建。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小城镇已由铁路网连接起来。铁路运输不仅促进了西部开发和城镇发展,而且大大刺激了工业发展,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起了关键作用。建设高速公路,引导郊区发展。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主城区人口过度集中,造成城市中心区环境、交通、治安状况恶劣,而汽车的普及让大批城市中产阶级迁往郊区定居成为可能。为推进郊区化,美国联邦政府改善州际道路,完善公路系统,各州也采取措施带动城市向郊区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5万英里。
城乡发展协调行动
美国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十分注重城乡协调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大城市数量及规模迅速上升,出现了以东部、西海岸及五大湖区为主的三个大都市带。但人口过度密集等城市化问题也出现在这些地区。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再开发,将人口分流到小城镇。注重整合各种要素,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发展中,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均衡发展。10年后,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增长了25%,从7700多万人增加到9600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城镇化推进和新移民涌入,美国大城市中心区的住房短缺日益严重。为此,政府建造廉价公寓,建造低租金住宅,为买房者提供信贷抵押保证和税收补助金。二战后,为引导城市人口外迁,联邦政府安排1600万老兵在郊区定居,至上世纪90年代末,政府重点帮助低收入家庭、残障人、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解决住房难题。美国政府还以兴建工程和投入教育帮助城镇居民就业。在城镇化初期,政府通过兴建大规模市政工程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失业者转岗培训及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帮助他们就业,大力扶持城镇社区教育,鼓励民间办学,使所有学龄儿童都能享受到充分的教育。
日本在二战以后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民脱离土地。日本政府为新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保证了农民在失地后不会再失业,成为城市流民阶层。采用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维持农产品的高位价格,保障农户有较多的基本收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确保大米完全自给和蔬菜大部分自给。这与日本较为成功的城乡协调发展政策密切相关。
德国城市分布均匀,11个大都市圈遍布全国,中小型城市星罗棋布。德国小城镇的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与大都市基本没有差异,医院、学校、购物等应有尽有,而且自然环境优美,完善的基础设施、方便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汽车业令德国人的活动半径大大增加,好多人并不留恋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