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要看到,对于特定方法的偏爱以及对于方法本身的过分强调,往往也会造成只见方法、不知问题的局面。中国快速发展的特点注定了中国的政治实践充满了大量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冲突和矛盾的调适、农村和农民问题、腐败问题以及贫富差距问题等等,中国政治学必须解决、回应这些问题,才能找到学科的价值和意义。科学合理的方法应该关注提倡,但是必须对解决中国政治问题能提供帮助,研究方法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因此,政治学研究必须是问题导向的。方法固然重要,它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方法毕竟只是手段而不能作为最终目的,绝对不能“为方法而方法”,更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追求所谓的“科学方法”和“先进手段”而舍弃更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同样的,既然方法只是一种分析工具,便没有最先进、最科学和最好的一说,而只有最适用的,因此不能简单盲目地抬高定量研究而贬低定性研究,一味追求实证研究而忽视规范分析。只要有助于我们研究和分析特有的政治现象,有利于我们发现和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就应该为我们所用。在今后的政治学研究中,要立足于中国实际,解决突出的现实问题,对于西方先进的方法,可以而且应该学习和借鉴,但切忌盲目跟风。同时要注意方法的创新,不能单纯片面地模仿西方或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必须根据学科特点、现实需要以及不同的实践进行改造和创新。
人文与科学
政治学是应用型社会科学,但这个学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多面性,政治学必须解决现实政治问题才能获得社会认可,但同时政治学也必须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关照,对政治现象做出价值评判。当前中国政治学一方面要为中国政治发展服务,解决政治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但同时不可过于急功近利,一味追求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可,应处理好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政治学的人文性强调明确的价值取向,要求政治研究要始终维护人的权利、自由和全面发展,体现对人的关怀,防止政治学研究目的的异化,使政治学变成国家之学、统治之学、官府之学和权力之学。这里说的人主要是指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特别是普通的百姓,生活在底层的人群。这里说的关怀,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关怀,人生存的根本意义的关怀。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国家、政府、社会、集体的利益,更需要时刻想到人民大众的利益。对人民的利益,不仅是抽象的根本利益,还要看到眼前的、具体的利益。不仅看到多数人的利益,也要考虑到少数人的利益,考虑到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与尊严的维护。⑨只有基于这样的关怀和考量,政治学研究才能更好地肩负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推动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中国,政治学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我国传统政治研究侧重对政治现象存在的意义及其价值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思考,旨在为人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行为框定终极意义和规范价值,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构建一个理想的政治秩序,这就使其具有典型的人文色彩。但由于过于强调人文性并缺乏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这也成为一直以来我国政治学不科学、不发达的一个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系统引进现代政治学方法论和技术性规范的基础上,我国政治学研究逐渐转向科学的一面。
经过长期发展,政治学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研究对象、范畴和体系,并且也在不断认识和揭示政治生活和实践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此外,自然科学领域方法在政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赋予了政治学“科学”的色彩。但是,要注意到,当前政治学研究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受西方“价值中立”研究方法的影响,对于政治研究“科学”的一面强调太多。在这个问题上要认清一点,即科学技术只是手段,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今后中国政治学要在注重人文关怀的前提下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实现科学和人文的共生统一。既不能为了追求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可而过度渲染人文性的一面,也不能为了追求科学而忽视了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对人的关怀。
【注释】
①王浦劬:“我国政治学学术发展中的基本关系论析—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
②杨生平:“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科学’政治学—曼海姆现代政治学观探析”,《江汉论坛》,2012年第10期。
③④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页,第30页。
⑤王绍光:“中国政治学三十年:从取经到本土化”,《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⑥李志红:“国外学术著作对我国政治学研究的影响—基于CSSCI的分析(2000~2007)”,《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第1期。
⑦杨海蛟,李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理论探讨》,2011年第5期。
⑧Allen Carlson, etc.,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New Sources, Methods, and Field Strateg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⑨孙关宏,蒋一澄:“中国政治学发展的走向: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责编/王坤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