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旧谣言穿上“马甲”接着编(3)

专家称官方应及时辟谣解答网友疑惑

关于高考的谣言每年都有很多,并会演化出各种版本。一些谣言在沉寂了一阵后,相似内容的谣言再次涌现出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称,此类谣言属于“沉淀激活”,即在沉淀一段时间后,当再遇到合适的环境时,会被再次激活。

在沈阳看来,一些谣言在某个局部舆论场上曾经被辟谣过,但受众接触辟谣信息的时间有先后,有的受众可能根本没机会接触到辟谣信息,一些网民对信息的辨识能力较弱,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会进行再次转发。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余红提出,“谣言”、“传言”和“流言”的概念不同,但通过生活经验和常识可以发现,以往有很多网络传言后来被证实是真实的,这使得许多人愿意相信网络传言的真实性。

余红认为,从网络产品技术架构上来看,微博可以在各种人际间进行传播,有谣言出现时很容易澄清事实,但微信主要基于熟人间的传播,依靠人际关系网的交叉和重叠来传播信息,传播密度有限,因此,朋友圈传播谣言很快,但辟谣却比较慢。

针对朋友圈传谣易辟谣难的现象,沈阳称,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朋友圈是一种强人际关系社交平台,人们很容易把人际性能转变为信息性能,认为朋友发的信息可信度较高,便少了信息甄别过程,不去思考信息真伪就进行传播。

余红称,人们都有“搭便车”的心理,即使对某个信息半信半疑,但也没有欲望去核实它,更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求证,但会随手转发,希望别人来核实。只有少数“好事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对传言进行信息甄别,然后再进行传播。

“微信上有效信息被辟谣的穿透性远远弱于微博上的公开传播。”沈阳认为,微信相对而言比较闭环,在信息净化方面的流通性较差。他举例称,当某个人转发传言后,即使其后来意识到此信息为谣言,也可能只是删掉原信息,而不会进行公告,再加上没有人监督其进行更正,很容易造成谣言被多次传播。

“官方的舆情监测系统发现苗头后,应该意识到,既然有这么大的转发量,说明有很多人都在意该信息,必须要有一个权威机构对人们所关注的点进行及时解释和公告,以免其引发不好的后果。”余红说。

沈阳提出,官方一方面要做辟谣工作,另外一方面,要重视辟谣联动,即辟谣后要让舆论场中的人进行转发。“不管是平台管理方也好,还是平台中有话语权的账号也好,只有信息被广泛传播,才能达到辟谣效果。”

“反复出现谣言的平台有责任在辟谣机制上做一些调整,比如微博有屏蔽机制,还有微博委员会、辟谣账号等。”沈阳建议,搜索引擎也要有些辟谣机制,对延时阅读的信息做些甄别工作。例如,网友在搜索谣言的相关词汇时,辟谣信息可进行置顶,使得网友很容易了解到事件的真实信息。

余红则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有严格的自我审查机制,没必要介入外部力量进行干涉,如搜索引擎的显示结果其实是一个真实的舆情评估表,可以真实地反映网民在关心什么,如果人为加上技术控制,可能会呈现出一种假象。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网络谣言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