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叶匡政:中国城市的“象天法地”(2)

北京如今的中心在北城。当我搬到北城,住进公寓楼后,老北京文化便离我越来越远了。如今细想,北京文化,从来就包括皇城文化和平民文化。平民文化的根就在南城。清代时,因戏园子这些娱乐场所不准建在皇城里,使得天桥一带的南城成了当年老北京最高端的商业区。无论是戏园子,还是卖字画古玩的商铺,或者饭馆、旅店,这里都最多,也最高档。所以这里也成了各地高官、富商、名伶、学者出没得最多的地方。在我看来,南城的市井文化,才是真正的老北京文化,而这份历史文脉和文化生态却在后来的城市改造中,慢慢地丧失掉。

现代人说起城市文化,大多想到的都是西方对城市的认知。其实,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思想之源来自儒家。儒家对城市的理解核心是“礼”,所以讲究方正端庄,中轴对称及经纬分明。这在北京城表现得最明显。《周礼》有一段话:“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翻译过来就是: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有三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马车并行。宫殿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禝。前面是上朝的地方,后面是市场。每朝和每市各百步见方。这里的“夫”是古代的面积称谓,一夫为百步见方,一步六尺。梁思成对北京古城有过考察,认为北京与《周礼》所说的规划方式几乎完全一样。

中国古代城市最重视的就是人与天地的和谐,也就是常说的“天人合一”。李约瑟认为在中国,无论是皇宫、庙宇,还是散布田间的住宅,都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宇宙交流的图景,充满了对于方向、节令、五行和星宿的象征意味。这种城市与建筑精神,就是从先秦就有的“象天法地”的思想。《吴越春秋》中说“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这种“象天法地”,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儒家对天、地、人之间精神之源的认知。如《周易》所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表现的不仅是先民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也包含对自然的理解和顺应。如果对紫禁城有研究,你会发现这种象天法地的规则在其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哪个方位种树、哪个方位用黄色或绿色琉璃瓦、哪里用汉白玉、哪里涂红色油漆、哪里墙体涂,都极有讲究。遵循的就是五行五方、五色四象的相生相克原理,五方的东南中西北,对应的是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和五色的青赤黄白黑,而四象则为“左青龙(木)、右白虎(金)、前朱雀(火)、后玄武(水)”,五行四象之间因生克构成了复杂的关系。今天紫禁城之所以是我们看到的样貌,并不是建筑师简单的美学设计,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味。

中国传统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思考很多,有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比如有学者发现,汉代的长安南侧城墙模仿是南斗星,而北侧则模仿北斗星,所以长安城过去也叫斗城,这种设计与孔子所言的“为政以德,臂如北辰”,据说有一定关联。再如,现在日本和欧美建筑师普遍关注的“山水城市”,这个理念的来源也是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对今天的中国来讲,如何让城市重现对自然的尊重和回归,应当说是最重要的一种精神,但在今天城市管理意识中,似乎并未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我看来,这是今天中国城市文化最大的遗憾。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人民论坛网立场。)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中国城市   叶匡政   象天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