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
知名诗人,学者
对今天的中国来讲,如何让城市重现对自然的尊重和回归,应当说是最重要的一种精神,但在今天城市管理意识中,似乎并未被提上议事日程。
如今谈城市文化、城市精神成了时髦。看到很多城市在搞这类活动,似乎只要找到几个关键词,城市精神就有了根。这种行为姑且不去说它,我倒想从刚来北京的一段经历,说点对城市文化的认知。
2001年我刚来北京时,在南城住过大半年。先是住在十里河一座新式四合院里,四合院主人是早年西蜀豆花庄的老板,环境清幽,让我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很好。此后,在赵公口也住过,刚搬去时就听说赵公是指财神赵公明。这里原有一座财神殿,自古从南方求官朝贡、经商读书的人,赴京前都要在此暂住,老人说这里是京城财源的入口,是京城四大风水宝地之一。看来,过去进北京城都是有讲究的。对老北京人,很多地方都有象征意味。除赵公口外,南城的万寿宫象征的是禄,而如今的长椿街,过去叫象来街,象征的则是吉祥。明清年代,每逢皇家重大庆典,大象都是仪式中的重要角色,多时会用到几十只。这些大象当年就养在象来街附近,每次上朝必得经过此街。
这些故事都是与老北京人聊天听来的。如今回想起来,在南城的那段日子,我过得既单纯也快乐。当时我对北京的文化好奇而有激情,而南城的潘家园、琉璃厂、前门大栅栏、天桥等地,正好满足了我对北京文化的想象。记得很多周末,我都是这一带度过的,感受到了北京平民文化的魅力。
印象最深的是对广和楼的探访,这里曾是早年京剧最大科班富连成社的大本营。当年,梅兰芳、周信芳刚出道时,搭的都是富连成的班,在广和楼最早登的台。由于富连成社,是由我老家太湖的族人叶春善创办,我读过很多史料。记得我在前门外的肉市胡同,找到广和楼,那时此处已是危楼,停止营业了。隔着铁栅门,看到一座三层的灰色楼房,可以想象它在当年的气派。当时我还进入了大厅,那里虽堆放着杂物,但从那空阔的空间里,依稀能听到老戏楼昔日鼎沸的人声。广和楼的名称与主人几度更迭,楼房也重修过数次,但却是从明代保存至今的演出场地,有360多年历史。看到这座古楼,才明白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真实意味,让人对那个弦歌笙舞、粉墨春秋的年代多了一份怀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