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社会认同研究的局限
诚然,当前中国对社会认同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公允地说,仍然处于开创阶段,还有许多概念和问题需要辨明。首先,虽然国内对社会认同的问题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局面,但对社会认同这一概念的界定学界还存有争议;仅就西方社会认同理论而言,国内还没有整体性、系统化的梳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尚有不足,有待开发。其次,中国学界在以社会认同理论解释我国现实问题时,一方面,方法上基本采纳的是西方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测量技术,并将之奉为圭臬而忽略了其他方法的发展;另一方面,往往囿于学科局限或认识单一而作出碎片化的理解或解释。再次,中国现阶段社会认同研究的本土化建构不足,既不能对社会认同形成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进行描述,更无法提供现实层面的解决之道,对由目前社会转型造成的认同困境和认同危机还不能给出更合理的理论解释。当然,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有无限可能,这可能也恰恰是研究创新的动力和机制所在。
社会认同研究的拓展空间
展望今后中国社会认同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鉴于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西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更为系统化、专门化的研究,以形成社会认同研究的学科共识,逐步构建社会认同研究的学科基础。二要进行社会认同研究的中国化、本土化努力,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要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提炼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提高社会认同这一独特视角对中国问题的解释力。三要推动社会认同研究更大程度上的整合,无论就理论创新还是就经验研究,都需要在多学科、宽领域的视野下进行综合。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向背定成败,治国安邦更是如此。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是围绕阶级结构来“制造”社会认同,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则是以利益结构为中心来建设社会认同。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随着不同文化主体、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深度接触,中国建构社会认同的条件变得更为复杂,形成社会共识的面相也更为多样,而如何破解转型期的社会认同危机,引领中国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难题。仅就现阶段的中国而言,“突破利益固化樊篱,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可能是社会认同危机“中国式”解决的关键一步。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