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院士退出新机制呼唤实施细则(2)

如何避免“终选”环节流于形式

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单从投票环节来看,“新科院士”的诞生门槛变高了。

近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修订后的章程,同时规定,学部投票环节之后,增设“终选”环节——由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再投票,得票超过二分之一方可当选。

这个做法与美国国家科学院有相似之处。该院的做法是,先由同行评审委员会理出候选人最后名单,再由院士大会对名单实名投票。

而在中国科学院修订后的学部投票环节中,投票者数量,还由本学部有投票权院士数量的二分之一,增长到三分之二。

柳百新认为,增设“终选”环节体现了全体院士对增选院士的决策权。张楚汉也表示,这让所有院士都有了最后把关的权利,比较符合国际惯例,“是好事。”

不过也有人担心,由于学科领域不同,终选是否会流于形式?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张楚汉告诉记者,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候选人有什么贡献、发表过哪些重要论文、国际上影响怎么样、学部讨论的情况怎么样,这些都要在材料中客观介绍,供院士评价时参考。

“可以做,可以摸索。”张楚汉对此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在潘际銮看来,终选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有人出现投诉问题,还可以调查,“调查是必须要调查的,不需要什么成本,中科院应该负责这一块。”

记者注意到,在中科院新修订的章程中,关于增选名额的总数也发生了变化。原先的规定是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但如今,这个限制被取消。

对于增选名额的表述,是“增选名额及其分配在保持基本稳定”。

事实上,中国科学院高层也考虑到了年龄层次的问题。院士大会次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就院士制度改革接受了新华网记者采访,他透露,近几次增选,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5岁左右,60岁以下占80%以上。“总体上看,我院院士队伍的年龄结构正逐步趋于合理。”

需要补漏的学术调查机制

此番两院新修订的章程中,一个共同之处就在于完善了院士退出制度。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因学术不端而引发的“劝退”。

此外的几种退出形式,包括新增加的“院士有权退出”的原则及原有的“加入外国籍即退出”等。

不过,受访的多位中科院院士均告诉记者,目前暂时不知道劝退工作由谁来组织,“这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事实上,包括劝退在内的退出机制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学术调查机制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张曙光参选院士过程中一度浮出水面。中国青年报记者2013年曾调查发现,当张曙光被举报学术造假的问题后,中国科学院到铁道部调查,铁道部的答复是学术著作确系张曙光所写。

这个答案后来被带回了院士大会。但有院士质疑,如果真是张曙光的著作,可否请他拿出草稿。最终,草稿没有拿出来,不少院士认为,他这个肯定是虚假的。

更吊诡的是,张曙光的这一学术造假行为,其实在他落马的前三年就有多股独立的力量在举报了,但他仍只差一点就险些当选为院士。

其实,“谁推荐、谁调查”的机制早已备受诟病。从常识判断,中科院请推荐单位给出答复意见,但推荐单位显然不太可能不支持自己的候选人。这样的尴尬有时也出现在对现有院士的调查中。

一位院士告诉记者,就目前的调查启动机制来说,一定要有投诉,没有投诉就不能开展调查。而目前部分院士的最大问题,就是学术的弄虚作假问题。

张楚汉认为,假如院士的道德作风、品质存在问题,肯定要劝退,这是严格的,得罪人也不要怕,“调查清楚落实了以后,个别有问题的、不符合院士荣誉的人,有人去劝他,他也不好意思呆在这了,这肯定是可以做到的。”

“至于展开调查的规定,没有,至少我不知道。碰到什么问题当然要解决,要组织力量去调查。”他说。

柳百新也坚信劝退制度能够执行,“有的人犯了法,这些事实是比较容易取证的。假如有人举报学术不端,那么就要成立一个公平合适的小组,靠调查来作出决定。”

记者发现,此番两院院士大会对章程的修订,集中在增选、退出机制领域。对于同样引起社会讨论的“官员是否可以参选院士”、“院士是否有退休制度”等问题,着墨不多。

潘际銮认为,真正搞学术的官员可以当选院士,但是现在很多官员不搞学术,只是领导了一些工程,这样的人当院士,他本人是反对的,“院士是院士,官员是官员,做学术是学术,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

不过,多名受访院士告诉记者,此次大会对院士退休之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表态:由人事部门定,科学院、工程院并不负责。

本报北京6月15日电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院士制度改革   院士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