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新媒体、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并存的局面下,您如何评价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表现?
翟惠生:不可否认,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有一定影响。例如,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广告、发行收入均有所下降,不得不寻觅新的出路。但是,新出路不能以牺牲正确的新闻观或新闻道德为代价。尤其是有偿新闻行为,必须禁止,否则会损害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我们常说要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新闻传播的现代化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新闻传播的现代化不是说采编用上了电脑、新闻上了网页就叫现代化,那只是手段的现代化,关键是能否做到思维和能力的现代化。如果媒体人说的话、做的事违背了基本的新闻观和职业道德,那么一定不是新闻文明现代化的表现。因此,我们整个新闻队伍,无论是传统媒体、自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以此共勉,努力提升自身的新闻修养。
记者:为了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更好地融合发展,新闻队伍如何提升自身素质?
翟惠生:如何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新闻队伍?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高水平的新闻头脑,这牵涉四个问题:第一是新闻观问题,第二是道德问题,第三是作风问题,第四是勤奋问题。四个问题要一起抓,少了一个都不行。
比如说道德问题,客观看待人事、与人为善、富有正义感、在大公面前少点私心——这些都是新闻记者所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普通人身上有了这些不足,影响也许不会很大,但若是一名记者,这些不足就会呈几何级数被放大——因为他的报道会被广泛传播,尤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更容易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再比如勤奋问题,直接与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相关。毋庸置疑,专业能力是每个记者必须要拥有和不断培养的。
提升新闻队伍的水平,实现新闻传播的现代化,既要有正面引导,也要有反面警示。正面案例是让好记者讲好故事,发好声音,他们自身的体会就是一本教科书,同行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启发。此外,违反职业道德的案例也要多讲,让大家引以为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新闻队伍的引领也要具体,不能大而化之。(光明网记者郑子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