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我把它概括为三点,第一点“生生”。《易经》“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 “易”字有不同的解释,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有人认为是日月的变化,有人认为是仿照的蜥蜴,因为蜥蜴它这个形象经常变化,颜色也经常变化。而《易经》体现的是一种什么,体现的是一种变化精神。当然大家知道这个“易”有三种意思。第一“变”,第二“不变”,第三“简易”。而不管是“变易”“不易”还是“简易”,根本上体现的是什么啊?生生不息。所以生生之为“易”,这才抓住了《易经》的根本,而按照儒家如孟子的看法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把香火交传下去,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
第二个“实用”。这个地方不是简单的实用适用,而是指的是人伦日用,我们的日常生活。用李泽厚先生话说叫实用性,用金关道先生的说法叫尝试必行,我们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经验,形成了尝试,我们相信这一点。所以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走火入魔,因为我们特别重视自己的感觉,特别重视自己的经验。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超出了我们的感觉,超出了我们的经验,中国人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迷乱的状态,失望的状态,这个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因为理性化的程度不高,所以我们也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骗。我们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我们中国人历来有忧患意识,但同时也有乐观心态。
第三个特点“和合”。人道效仿天道,天道落实于人道,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顺乎天,应乎人”,这句话来自于《易经》,里面的有一卦就是讲革命的。所以我们对中国的革命传统也可以追述到《易经》。这个“革命”讲的什么呢,汤武的革命。商汤和周武王,一个革了夏桀王的命,一个革了这个商纣王的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呼人。那么,从中总结的这个经验非常宝贵。对天、对自然界,我们要顺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对人,我们要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和而不同,整体的有机性及整体、各要素之间的差异不同,这就叫做“和合”。“和合”不是说我们都合到一起,都变成了一个混沌状态,或者变成铁板一块呢,这不符合中国文化,不符合中国思想。这里面有不同的要素,有天有地、有阴有阳、有火有水等等,而这些不同的要素之间差异不同。所以呢,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地变化。
古人讲“和合”的思想非常高明,对于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能够给予很大启发。我今天把老子、孔子还有释迦牟尼放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认为这三教也可以合起来,所以我们中国人可以三教并带,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西方人是讲信徒笃真,你信这个神,就不能再信其他神了。而我们中国人可以把三教并带相交,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只要是对我们生存发展有利,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要素,我们都可以吸收,都可以包容。所以我们中国人的包容性非常大。
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有一种特别独立自由的以道家为代表的精神,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活动的范围主要是今天河南那个地方,嵇康、阮籍等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的标杆性人物。他们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追求独立、追求自由的精神,这其实也是从生生中引发出来的这么一种理念。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创新
文化是我们人类特有的社会性的遗传方式,人之所以高明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类的智慧经验不再靠生理遗传,而主要靠文化这个因素。而文化的遗传又是通过语言特别是文字语言,通过专门化的后天教育,所以就使得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那些经验、知识、技术、智慧不仅能够传递下去,而且能够不断创新、发展、扩展,这是非常重要的遗传方式。“因革损益”,这个因就是继承;革变革;损减少;益增加。这是来自于孔子的一句话。
文化传统,越是在传统社会,它越重要。传统社会靠什么使得社会稳定,使得人们的生活永续,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一个权威,家长的权威,皇帝的权威,再一个自然形成的风俗习惯,这就形成了一个传统。我们过去往往认为凡是传统的都是合理的,用鲁迅先生的话就是说从来如此,就是对的。但到了近现代开始反思这个问题了,从来如此就对吗?现在的孩子经常要问一个为什么,现代人就有反思意识,怀疑精神强过于过去,为什么呢?就是传统在发生变革,甚至传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
文化也要随着人的能力和自由意识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如果文化优越,就像我们的汉唐一样,自然就有外国人前来学习,所谓的“近者悦远者来”。今天我们中国的儒家文化,正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两种意见,有一种意见是搞一个专门的儒家文化保护圈,就像保护稀有动物一样把它保护起来。但是文化这个东西,如果人为保护的话,其实作用不大。为什么呢?因为生活本身在选优汰劣,生活本身是净化器,不断的筛选,关键还是要通过异民族的文化来使自己强身健体,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文化的长久。如果像保护某种稀有动物一样,我们把文化也保护起来吧,那实际上会使得这些文化不断地弱化,而不是强化了。文化一方面需要继承,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文化是割不断的,强行的割断,扭曲,往往会让文化中负面的东西泛滥,而优秀的东西倒反而流失掉了,就像文革一样。
我用中国的节日具体说明一下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譬如春节,春节意味着什么,前面是除夕,一年过去了,接着是春天来,一年开始了,就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陈代谢。那么下面就是清明节,清明节祭祖,意味着生和死交替,一方面对死人我们要尊重,慎终追远明德归后,老百姓的道德怎么才能好起来,慎终追远,远去的祖先我们要追述怀念,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的道德变得纯朴起来,并且变得厚实起来。而另一方面呢?春天到了,我们又去踏青,又去拥抱新的生活,又要看到新生的一代,包括大地上的生命,在开始萌发,越来越欣欣向荣,所以它是一个生死交替的节日。那么端午节,秦以后曾是一种官文化,但今天我们不是因为屈原做过三闾大夫就敬重他,而是因为他是爱国者,是大诗人,所以我们敬重他,所以这个节日让中国的这种文化能够通过节日传递下来,影响中国人的信义。中秋节的时候,夏天过去了,越来越寒冷了,树木开始凋零了,慢慢进入冬季,一片肃杀,但是这个时候,仍然让我们感觉温暖的是天上的月亮,而通过天上的月亮我们联想到的是家庭团员、亲朋好友的团圆,也就是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中国的这四个节日,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一方面继承,另一方面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