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周国平:中国人对尊严很陌生(2)

人需要对生命负责

面对社会乱象,周国平试图从哲学中追索答案。

据近日公布的“2014年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称,教育质量、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是中国高净值人群移民的最主要原因,分别是21%、20%和19%。

周国平认为,中国有蔑视生命价值的传统。专制政治是绝对蔑视生命的,在专制权力面前,生命等于零,没有一点价值。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不知道剥夺了多少无辜的生命。这样的传统很可怕,它一直影响到现在。“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就清楚了”。

周国平在他的散文集《人与永恒》中就曾表达过“人需要对生命负责”的观念。他这样说:“在我看来,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就无严肃可言,平庸就是最大的不严肃。”

“如果不从法律上确保公民的生命权,如果不树立全民尊重生命的意识,难保历史不会重演。”周国平说,“伪劣食品、医疗腐败等,就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现。”

他指出,我们缺乏对“尊严”的认识,很少人有这样一个观念:做人是有尊严的,人是有灵魂的。他曾在《内在的从容》一书中写道:“在西方人文传统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便是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作手段使用。对于今天许多国人来说,这个观念何其陌生,往往只把自己用作了谋利的手段,互相之间也只把对方用作了谋利的手段。”

周国平认为,一个人如果知道灵魂的高贵和尊严,一定会平等待人。

周国平作为一个研究哲学的学者,发现现在的观众不爱听他讲哲学家、讲尼采。大家更愿意听他谈幸福、谈人生。这与他经历过的上世纪80年代何等不同。

那时,周国平在6平方米的地下室中,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彼时,谈哲学还是件时髦的事情。

“那个年代,大家一度追求精神浪漫,看哲学书是很时髦的事情。但那只是昙花一现。”但是他也说:“那时的狂热也不正常。是人们精神饥饿的时间太长了,突然有了‘点心’,大家就狂吃,却不消化。”

尼采也反对“扩招”

让年轻人重拾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教育是“重启”的关键按钮。

“现在许多人在谈教育理念、大学理念。在我看来,这个理念应该就是人文精神。”周国平说:“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没有伦理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

周国平激烈地批评说:“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且失落得相当全面。”

他说:“人文精神的教育应该从中学开始。现在中学没有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在法国,中学有哲学课,以伦理学、宇宙本体论等学科为中心,让学生讨论。归根到底,我们缺乏重视哲学的传统。”

他认为,现在的教育问题弊病有三。第一,是急功近利。“市场支配大学教育,所谓‘与市场接轨’,大学成了职业培训场”。“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类型越来越单一化,职业教育萎缩,技校或关门或升级,由中专变大专,大专变大学,然后再扩招。”周国平甚至还写过一篇《尼采反对“扩招”》的文章。

他指出,本来大学应该是精英教育,但现在精英没有了,大学中更多的是职业教育,功利性强,但不对口,没有针对性。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很荒唐。

第二,是应试教育。“我认为,只要高考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高考的成绩不但决定了学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学校、校长、教师的命运。就像教师所说:我们像挂在应试列车上的一节车厢,工资、奖金、职称、学校排名,都与高考成绩挂钩。因此,必然的结果是,不应试就无法生存。”

第三,是腐败。他强调,教育腐败是最可怕,也是最可恨的。“在一切文明国家和时代,大学都是抵御社会腐败的堡垒,如果大学也腐败了,就真没有希望了。”

但是,周国平并不悲观。“尽管现在物质浪漫取代精神浪漫,但不论在哪个时代,总有一批人有追求精神价值的本能,对自己的灵魂有要求,但他们不会是大多数。”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周国平   法治社会   精英教育   教育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