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长得更快,必须同时注重基础和偏应用学科的学习
但是,“一个人想成长得更稳健、更快,必须同时注重基础学科和偏应用学科的学习”,比如,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有7名院士,其中5名是学数学出身,两名学物理出身,“没有学计算机起家的,这就说明同时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学习的重要性”。
科技界最抓大众眼球的航空航天领域,也不乏本科修习基础学科者。比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就是一名数学专业学生,而在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人中,至少有周毓麟、郭柏灵两位从事数学的院士。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祝辉林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数学专业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基础学科,但是近年来由于与计算机、信息安全、通讯保密、经济学、金融学、保险精算、物理学、力学、化学、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天文学、海洋建模、勘探技术、模式识别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而受到青睐。
而这些“复合人才”的就业方向选择面比较宽,比如程序员、测试员、算法设计人员、军方工作人员或者商业公司的员工、网络和公安部门的职员、保险精算师、银行职员、金融证券公司员工、各类工程公司员工、理化生实验室科研人员、航空航天员工、天气预报和天文观测站人员、石油和海洋勘探员工,等等。
这就涉及另一个未来学科的发展趋势,交叉学科和交叉人才的备受青睐。而过去两年,不少重大科技新突破均源自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融合。
例如,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10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嫦娥3号探测器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获得重要科技成果,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空间科学取得的重大成果立足于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学、空间化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心理学、材料科学、微重力学、气象学、大气科学、遥感技术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得益于众多学科的综合进步。
另有数据表明,在百年诺贝尔奖的奖项中,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尤其在20世纪最后25年,95项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领域有45项,占获奖总数的47.4%。
胡瑞敏说,对学生来说,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但同时需要学生具备更全面的综合素质。
大学一定要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第六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学科启示,是形成新的研究生长点和突破的重要途径。但是对本科生而言,是否应该继续以打好基础为要,值得考虑。
比如,一些所谓交叉专业,一般每样学一点,但是都不如原专业扎实,其实很尴尬。李兵以信息科学专业为例说,只是学一点数学,也学一点计算机,听起来专业名字很“高大上”,其实既没有数学的学生学得扎实,也没有计算机的学生学得深入,出去找工作,一般会说自己是学计算机的。
胡瑞敏建议,学生在报考专业时,需充分了解所选专业的学科结构,再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是否适合该专业的学习,不要一味追求专业的社会热度,避免望名生义带来的后悔。
回归到人才培养的原点,如今的高校培养人才,一般都会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开设课程的基础性和应用性都有侧重,即所谓“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归结起来实质就是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的要求。
李兵说,作为人才的基本能力结构主要包括:获取新知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适应应变能力、工作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决策能力等。人才的基本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
大学课程的学习,则主要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基本知识结构。同时,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概念,上过大学和没上过大学有什么不同?关键在于上述几个结构的构筑。这些结构搭建好了,即使未来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关,也能够通过快速的学习和训练适应工作要求。
正如嫦娥3号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在回忆自己高考时的报考经历所说的,本来想学飞机专业,结果却被无线电专业录取了,后来又绕回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他对教育部门建言,高校尽量不要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将其“定”在某一专业上,而对青年学生,他建议,不管学什么专业,在大学,一定要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走上社会就有再学习的本领,学什么都会很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