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报考战役刚刚打响。每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年,什么专业最热门?
网上流行的报考手册,除了梳理专业就业前景以及薪酬待遇之外,更多地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新闻热点进行梳理,随后打着热点事件旗号来吸引眼球。
以自然科学专业为例,与马航失联、嫦娥三号发射、雾霾席卷华北、转基因之争等事件在一起的字眼是航空航天、大气物理、生物制药等专业热的话题。
然而,大凡了解专业发展的人都知道,一个新闻事件可能会引爆某个相关领域的话题,但其真的“热”与“不热”,即所谓的就业和学术研究前景如何,则与其不完全挂钩。
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胡瑞敏看来,我们不仅要选择与新闻热点事件密切相关的专业,更应该注重那些共性、基础的学科学习,比如信息技术对上述热点事件均具有重要影响,可提高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所谓热门专业和热门领域窥见其背后共性和基础的学科专业,才是王道。
本科选基础学科,打下良好的学术底色
与10年前不同,已经步入第六次科技革命前夜的人类社会,计算机专业也毋庸置疑成了基础学科。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李兵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目前的人类设备几乎都是数字化的。所谓数字化,就是使用了大量的微处理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嵌入式计算机。此外,人们在设计和生产这些设备的过程中,也会大量用到计算机。
当3D打印的字眼已经布满大街小巷,新科技改变的不只是人类生活,还有上层建筑,比如学科发展和科学方向。去年此间,中国科学院推出该院200多名院士、专家耗时1年多研制的《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其中就明确提到,与实验科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这三种经典科研范式相比,大数据科学将成为一种全新的科研范式。
不过,针对这些不论是国家宏观层面上的部署,还是人才队伍培养的反应,似乎都不够及时。当时的报告就指出,目前中国在此方面的布局几近空白。就李兵所在的软件工程专业而言,未来5年内,每年仅国内市场在软件相关行业上的人才需求就高达80万,据估算,高端软件人才缺口达20万。
这并非是对基础学科的偏爱。在热门专业、热门学科俯拾皆是的科教界,越来越多潜心于学术的人意识到,本科阶段学习基础学科,能打下一个较好的学术底色,在学术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前段时间,第二届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基金授予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包庆、北京师范大学纪多颖、清华大学薛巍等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青年人才奖项。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被用来鼓励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奖项授予现场,几位获得者无一例外地表示,学好数理化,在学术道路上依然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纪多颖就是本科学习物理专业,在读研阶段选择了地球系统方面的研究,他说:“学习好基础学科,对进行其他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这让一旁的薛巍十分“羡慕”。薛巍说:“我个人先学了电力,后来又到计算机系工作,再通过计算机系开始做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但如果让我再选,我一定先学数学物理。”
胡瑞敏告诉本报记者,基础学科的培养是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厚实的基础,为后面的深造作准备。如果学生将来希望留学或是做研究,选择基础学科更合适一些,像物理、数学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时,读研的机会很多,比如,免试推荐中科院、清华等研究机构和大学,推荐到本系,以及生物、经济、教育、心理等专业。而如果从求职的角度来说,选择应用学科,机会更多一些。
